在產業園區空間規劃中,如何靈活地運用社區營造的理念,應該有很多方面值得研究。如要有意識地將相關企業組織在一起,促進相關企業之間的交流和交易,促進產業的集聚和集群發展,并以此來提升產業的根植性。再如要創造富于人性的活動路徑和適于人們駐留的情感空間,根據不同的地形地貌靈活運用人車水平分離、立體分離和有設計的人車共存模式,組織與人為善的交通,創造廣泛的形式多樣的鏈接。
空間規劃是推動產業園區開發建設的關鍵環節,雖然眾多園區在建設過程中堅持了“規劃先行”的指導原則,但這里的“規劃”有很多停留在傳統的城市規劃層面上,對于產業園區的戰略定位、產業集群、功能構建等缺少深度研究,致使園區在開發建設和運營管理中出現了很多問題。更有為了追求規劃布局構圖的美觀,而對其經濟性和操作性關注不夠,出現了許多盲目建設、獨有形態、缺乏功能的產業園區,這樣的園區得不到市場的認可,在經濟上往往入不敷出。
該如何正確地進行園區空間規劃呢?首先要擺脫把規劃看成為幾張圖紙的思想,規劃背后應有著先進的規劃理念和深厚的研究工作支撐,特別是要做好產業策劃研究工作,可以說有效的規劃應是“過程”大于“結果”的。只有在正確的規劃理念指導下,經過較為系統的規劃研究和互動過程,將產業發展的邏輯、路徑以及產城人互動模式想清楚,才能真正地做到“規劃先行”,讓規劃轉化為園區發展的動力。

現代產業體系的復雜性,使得不同性質的產業發展和產業集群模式所要求的空間結構、空間尺度、路網結構、市政設施等的差別很大。不同的功能組合和空間模式,對特定產業集群的發展和產業空間使用的效率影響很大。如鋼鐵冶煉、石油煉化項目和IGCC多聯產項目之間可以構成產業間的循環經濟系統,如果只是各自獨立的發展或者分散布局,就會造成很大的效益損失。

如何適應產業的發展進行結構設計和空間布局呢?這就需要進行系統的功能開發或項目策劃,賦予不同地塊更為明確的功能內涵,勾畫一個個的主題片區和專業園區,以系統的功能研究和專題規劃來支撐空間規劃。園區功能空間的分割尺度可大可小,關鍵是要適合特定產業集群的發展需求。從總體規劃到分區規劃,再到控制性詳細規劃,功能開發也可以逐步明確和細化。如蘇州工業園區的鄰里中心規劃,有效的集合了消費需求,促進了園區的良性發展。
園區空間規劃的傳統模式重視有形規劃,忽略軟性規劃,對功能開發和細化做的不夠。即或是有些園區開始重視軟性規劃,由于空間規劃與軟性規劃分別由不同的單位負責,也經常存在戰略與空間“兩層皮”的現象,有形的空間表現無法傳遞園區的發展戰略,或者空間載體不符合產業需要。因此,在產業園區咨詢中非常強調空間規劃與產業規劃的“聯合作戰”,以戰略規劃、產業規劃為空間規劃的前提,以空間規劃來實現戰略規劃的愿景、承載特定產業集群的發

在我國園區經濟發展的初期,產業園區只是承載了地理空間諸多功能板塊中的一塊--產業發展功能,在城市規劃的總平面圖中表現為工業用地色塊。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加速,原先位于城鎮外圍的產業園區逐漸成為城鎮板塊的一部分,新建的產業園區也傾向于選址在城鎮之中,并且逐漸進入到城鎮規劃板塊之中,成為了城鎮的一個組成部分。如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已經提出了打造成為“張江科學城”的目標,正在實踐由園區向城區轉變的戰略思想。
盡管總的發展趨向如此,但是人們在進行園區空間規劃時,仍沒有擺脫將生活、商業服務作為“配套”的思維,稱之為“生活配套”、“商業配套”。在“配套”思維的影響下,生活和商業服務功能經常被分散到產業園區的各個角落,原有居民的拆遷安置區更是如此。我們知道消費經濟的特點是集聚式發展,在這種布局模式下,生活和商業消費需求很難有效收集起來,商業發展不起來,園區人口導入困難,園區發展容易走入一個惡性循環。
近年來,產城融合開發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自然也引發了對產業園區開發建設的進一步思考。遵循產城人互動的規劃理念,產業園區要與周邊區域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實現生產、生活、生態功能的三生平衡發展,而在產業發展上追求科研、生產、商務、服務功能的有機組合,打造生態化的產業生態群落。近年來,蘇州工業園區借鑒歐洲“均衡發展”理念,大力推進金雞湖、獨墅湖等生態功能區建設,營造更加適合人居和商務活動的優越環境。

具體來說,該設置何種功能以及各功能的比例如何配比,則需要根據產業園區的具體情況進行合理規劃。有三個方面值得考慮,一是產業園區類型,是生產基地型還是科技研發型,創新創業型還是流通貿易型等等;二是主導產業的選擇,大型裝備、電子元器件、生物醫藥等不同的產業在研發辦公、廠房需求、物流需要、員工人數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這將直接影響到生產用地、居住用地的配比比例;三是地理區位的影響,城市中心、外層城區、抑或是城市外圍,不同的區域位置對園區的功能能級、建筑形態、生態環境的要求都會不同。

社區,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個詞匯,從我們生活居住的社區到虛擬的網絡社區,社區的概念已經深入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在我國,目前城市社區一般指的是生活型社區中的居住社區。近些年來,從國際城市規劃領域倡導的“新城市主義”,到我們房地產界發起的“新住宅運動”,都在強調城市建設的人本回歸,實現社區文化的復興。
社區本意上就是一定地理區域內的社會群體,我們可以用“網絡、交流、活動、活力”等詞匯來詮釋社區的營造。近幾年,社區的概念逐漸被引到產業園區的規劃建設上,以“科技社區”、“創業社區”概念營造適宜創新的土壤,構建政產學研相結合的園區創新網絡,促進園區內部企業、以及園區與外部的廣泛交流和聯系,從而催生新的思路、新的技術和新的產業機會。
從產業園區到科技社區、創業社區,人逐漸被擺到一個更核心的位置上,這種社區式園區除了提供辦公空間、企業所需的政策環境和商務環境外,更多的是提供一種適合科技人群工作、休閑、生活的成長環境,創造適合科技人群在一起交際、交流、交往的“場”。我們喜歡將這種社區式園區統稱為小園區經濟,在園區空間規劃中,小園區經濟就相當于一個個的功能組團。
擴而廣之,一個產業園區是一個更大范圍的產業社區。如今,張江高科園區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辦公之所,商業服務、生態環境、精神文化已日益形成,對于張江人來說,高科技園區已經更像一個生活、工作的大社區。大大小小的專業論壇、聯誼會,“相約張江”科技文化節、文化張江演出季、“張江杯”龍舟賽、張江動漫節、張江國際啤酒節等一系列功能設施和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張江的社區活力。
在產業園區空間規劃中,如何靈活地運用社區營造的理念,應該有很多方面值得研究。如要有意識地將相關企業組織在一起,促進相關企業之間的交流和交易,促進產業的集聚和集群發展,并以此來提升產業的根植性。再如要創造富于人性的活動路徑和適于人們駐留的情感空間,根據不同的地形地貌靈活運用人車水平分離、立體分離和有設計的人車共存模式,組織與人為善的交通,創造廣泛的形式多樣的鏈接。

最后,這里要講的是經營效益的理念,園區開發要講求經濟性,園區空間規劃是實現園區開發經濟性的起點和基礎。不同的空間規劃模式對園區的經營效益影響很大
園區開發的經濟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表現為投入產出的平衡性,通過空間規劃有效配比各功能用地比例,實現園區綜合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表現為資金的流動性,通過合理的開發時序來保證各階段的投入產出。
首先看園區功能布局的安排,各功能用地配比就涉及經營效益,如生活商業功能用地面積安排大了,占了產業發展用地,雖能產生短期效益,卻降低了園區的長期收益;安排小了,前期大量的投資找不到資金回收的出口,很難進行純市場化的園區開發運營,也不利于營造良好的生活氛圍,不利于吸引高端人才和優質產業資源。
集約用地是一種典型的提升園區經營效益的方法,容積率指標的設計也涉及經營效益的問題,并不是容積率越高的園區經營效益越高,但象傳統的工業園區片面限制容積率指標,更不利于園區經營效益的提升。現在有很多工業園區在規劃修編時都在提高容積率指標,用多層的標準廠房和高層的辦公樓來取代原有的低層工廠;或者調整產業和生活商業用地比例,提高產業用地使用效率。
其次是園區開發時序的安排,啟動區的安排、園區開發分期、不同用地的開發時序等都涉及經營效益的問題。園區開發時序的安排,要結合長短期利益的平衡,要確保園區開發的現金流安全。園區開發時序的考慮,讓我們在進行園區空間規劃時不能簡單的分區劃塊,還要考慮不同階段的園區功能布局。一般來說,啟動區是個綜合性的功能片區,有生產、有商業、也有服務功能,其中重點要考慮引擎性項目的導入,以此為支點來撬動園區的后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