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在對嵐皋縣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情況調研的基礎上,總結了嵐皋縣現代農業園區發展中取得的成效,分析了現代園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幾點發展思路及對策建議。
1 嵐皋縣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現狀及成效
嵐皋縣立足于綠色生態資源稟賦和特色優勢產業基礎,把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作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以“功能拓展,提質增效”為核心,以“推動園區發展,帶動農民脫貧增收”為目標,以“壯主體促規模”為重點,按照“擴規模、強產業,抓科技、提特色,延鏈條、創品牌”的工作思路,堅持集聚建園、融合強園、綠色興園、創新活園,以現代農業園區引領農業產業發展,建成了一批優勢產業積聚、農業特色明顯、示范帶動作用突出的現代農業園區,全縣現代農業健康發展。

1.1 園區數量穩步增長
截至 2022 年,嵐皋縣已成功培育現代農業園區 176 個,其中省級園區 1 個,市級園區 44 個,縣級園區 131 個。全縣園區規劃面積 1.33 萬 hm2.已建成 1.11 萬 hm2.
1.2 園區產業初具規模
嵐皋縣按照“一園一業”、“產業強園”目標,著力構建五業為主、多業支撐的產業發展格局。畜牧、魔芋、茶葉、核桃、漁業五大傳統產業穩步擴大,目前各園區共發展魔芋基地 6269.8hm2、茶葉基地 5269.3m2、生豬養殖 20000 頭、核桃基地333. 5hm2、大水面養殖 400.2hm2.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目前已建獼猴桃基地 800.4hm2、富硒脆李基 地 133. 4hm2、瓜 蔞 733. 7hm2、中 藥 材 基 地1534. 1hm2、養蜂 6.4 萬箱。
1.3 創新經營管理機制
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經營、社會參與、農民受益”的發展思路,各園區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創新經營管理機制,打造各具特色的經營管理模式。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和探索出了“龍頭企業+合作社( 家庭農場) +農戶”“合作社+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實現“園區+基地+農戶”的三位一體利益聯結模式。
1.4 園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整合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用于園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生產條件和園區環境。大力實施噴灌滴灌、水肥一體和農產品貯藏保鮮、冷鏈運輸等設施裝備建設,加快提升園區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
1.5 園區示范帶動效果明顯
按照“現代農業園區+貧困戶”產業精準扶貧模式,指導各園區與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要求省級園區包聯 120 戶以上、市級園區包聯 60戶以上、縣級園區包聯 30 戶以上,通過土地流轉、勞務用工、訂單收購、入股分紅的方式,加大示范帶動作用,促進貧困戶穩步增收。截止目前,全縣 176 個園區帶動貧困戶 8471 戶 26910 人,將貧困群眾嵌入產業鏈中穩定增收。
1.6 品牌打造成效明顯
通過組織各園區參與農產品展示推介會,進一步擴大了嵐皋農副產品的市場占用率,提升了“巴山畫廊硒有嵐皋”地方品牌。成功創建“明珠”牌陜西省名牌產品,擁有獨立知識產權的陜西省名優產品“南宮山”牌富硒茶,其中龍安碧旋、巴山芙蓉、南宮銀針、巴山毛峰四大品牌,先后榮獲亞太茶茗金獎、中國食品工業優秀新產品、第六屆全國發明展覽會優秀新產品獎等 50 余項大獎。綠水漁業現代農業園區被陜西省命名為多鱗鏟頜魚良種漁廠。
1.7 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得到廣泛應用
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理念,堅持種養結合、循環發展和綠色、有機生產原則,指導園區業主在生產過程中堅持標準化生產和農產品生產記錄、產地準出等制度,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提高質量安全意識和標準化生產水平。截止目前,全縣各園區成功申報“兩品一標”認證農產品 25 個,其中 2 家園區申 請 了 綠 色 食 品( 燭 山 魔 芋 粉、宏 大 獼 猴桃) ,5 家園區對 7 個農產品申請了有機食品( 野生采集獼猴桃、食用菌、黑木耳、葛根、葛根茶、鰱魚、香椿) ,12 家園區的 16 個產品開展了有機轉換認證,成功申報“嵐皋魔芋”地理標志,輝宏、康泰兩個園區的雞蛋進入全國名特優新第二批農產品名錄。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園區基礎設施薄弱
嵐皋地處秦巴腹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最高海拔 2641m,最低海拔 331m,自然條件較差。園區存在生產道路條件較差、網絡電力供應不到位、供水灌溉設施不通暢、機械化程度低等問題,特別是獼猴桃和茶葉園區近幾年因供水不足,導致大幅度減產。
2.2 園區建設規模較小
受資金投入限制,全縣農業園區建設規模較小。在 176 個農業園區中,省市級園區僅有 45個,占比僅為 25.6%。全縣大部分園區還停留在初級發展階段,后期及深加工的較少,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僅有 32 個,占比 18.2%。
2.3 園區建設資金需求較大
受地理條件所限,農業園區建設成本整體偏高,建設周期長、利潤低、回本慢,使得園區建設資金需求很高。例如,嵐皋縣金碧雲茶葉發展有限公司在四季鎮竹園村投資 1600 萬元,新建茶葉基地 36.02hm2.改造低產老茶園 53.36hm2.新建茶葉加工廠房兩座,辦公樓、冷庫等 820m2.建有綠茶、紅茶生產線兩條。園區建成后,每年還需投資 100 萬元用于基地管理和勞務工資支出,但茶園需 5 年才達到豐產期,所以園區建設的資金需求量很大。
2.4 自然災害風險較大
由于園區基礎設施薄弱,科技含量低,導致抗災能力較差,幾乎每年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風災、旱災、倒春寒及洪澇等災害,致使農業產業受損。去年和今年均出現了倒春寒天氣,致使茶葉產業產量和品質嚴重受損,且 2021 年 8 月份以來連續出現洪澇災害,致使農作物受災 757.39hm2.總直接經濟損失達 721.83 萬元。
2.5 農民參與度偏低
由于農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對農業高新技術接受能力較低,大部分有知識、有技術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農民參與園區建設積極性不高,更多的農民持觀望態度,收益大多來源于土地流轉租金,導致有些園區出現用工慌、勞動效率較低的問題。比如,民主鎮田灣村香椿現代農業園區現種植香椿 113.39hm2.旺季一天用工需要 40 余人,但由于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現有農民老齡化嚴重,園區必須到外村每天車接車送勞力,工價高( 120 元/天) 、勞動效率低。
3 加快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3.1 科學規劃,優化產業布局
堅持規劃優先的原則,立足區位特點和資源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按照“布局合理,定位準確,整體規劃,分步推進,突出特色,錯位發展”的要求,統籌編制園區建設總體規劃、工程建設規劃和實施方案,規劃要與本地“十四五”發展規劃、新農村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城鎮化建設等規劃有機銜接。同時,規劃時要明確園區的主導功能和附屬功能,突出生產加工等功能,統籌布局物流、研發、示范、服務等功能板塊,打造引領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綠色發展、促農增收的核心區、示范區。
3.2 加大投入,提升園區裝備
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治理、農田水利建設、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發展等項目,持續加大財政資金統籌整合投入力度,確保財政投入與補貼上農村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突出短板相適應;創新財政支持方式,用活用好產業發展資金,采取貼息、以獎代補、先建后補、風險補償等方式,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農村產業。貫徹落實好省市用地用電、金融信貸、稅收優惠、農業保險等惠農政策,積極爭取上級涉農項目,提高園區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和裝備水平,推進園區提質增效。
3.3 加強管理,完善產業體系
一是加強園區社會化管理,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布局、統一生產、統一經營、統一銷售的模式,組織園區生產經營活動。二是加強園區自身管理,建立“產權清楚、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加強經營、財務管理,提高農業園區經營管理水平。三是加強園區組織管理,發展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社,把園區內外的農民組織起來,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聯結機制。四是完善產業體系,通過合同、訂單等形式,建立完整、科學的產業體系,將產加銷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產業化經營。
3.4 加強指導,注重人才培養
一是組織領導干部深入現代農業發達地區考察學習先進經驗,提高領導干部對現代農業的基本認識; 二是加強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合作,促進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在現代農業園區的集成應用; 三是不定期開展現代農業知識培訓,加強現代農業園區技術型農民的培訓力度,提高科技人員的現代農業技術水平,增強現代農業園區管理者的認知能力與社會發展前瞻能力; 四是以多種形式組織農業專家深入一線宣講國家對農村發展方針政策及現代農業知識,培養高素質農民,使其樹立對農業發展的信心。通過對領導、管理及技術人員、新型農民的全方位培養,打造一個對現代農業具有高度認知的集體氛圍,確保現代農業園區健康發展。
3.5 加強領導,優化考核機制
優化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考核機制,完善考核細則,把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納入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重點考核當年度的工作實績。建立具體、量化的考評指標體系,逐級落實工作目標和工作責任,逐年度對照考核,量化考評。實行通報制度,開成激勵機制和工作合力。每年就園區建設進行綜合考評,對成績突出的予以表彰,對工作不力的進行通報批評。(作者:汪珍 張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