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產業園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和平臺,自 2016 年以來,桃源縣以茶葉產業為優勢,高位推動、多方投入、規范運作、高品質創建了一批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的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省級示范園區。 本文對近年桃源縣現代農業(茶葉)產業園建設現狀及成效進行了分析,對產業園區發展舉措進行了介紹,指出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對策,以期為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提供參考。
桃源縣地處湘西北,位于武陵山與雪峰山余脈交匯處,因千古名勝桃花源而得名,自古有“人間仙境、世外桃源”之美譽,境內資源富饒,物產豐富,富硒農產品、桃源大葉茶、桃源大種雞、桃源黑豬等獨特資源享譽海內外,糧食、油料、肉類等傳統農業位列全國百強,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油料生產大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中國優質果品基地縣、中國竹子之鄉、中國十大富硒之鄉、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1 產業園現狀
近年來,桃源縣以茶葉為主導特色產業,加大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建設力度,特別是從 2016 年創建以來,突出“桃源大葉茶”資源稟賦和品種優勢,以科技創新、產業融合為切入點,把茶葉產業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打造農業強縣的重要舉措,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實現桃源縣農業的跨越式發展。
1.1 資源優勢
桃源縣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多樣的地理氣候環境與豐富的水、土、光、熱、肥條件,有利于多種植物和動物生長,孕育出了多樣化、風味化、本土化的特色產品。 尤其是茶葉產業,通過“優基地、提品質、強龍頭、樹品牌、拓市場、建園區”等措施,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新局面。 桃源縣先后獲評全國重點產茶(百強)縣、全國茶鄉旅游特色區、湖南茶葉千億產業十強縣等稱號,為創建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打下了堅實基礎。
1.2 特色布局
按照“南茶北米、東果西油、多點開花”的產業布局,全縣已建成古洞春茶葉特色產業園、百尼茶庵茶葉特色產業園、君和野茶特色產業園、春峰茶葉特色產業園、益峰尖茶葉特色產業園、匠者茶葉特色產業園和鍋耳埫茶葉特色產業園等 7 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示范園和桃源縣紅茶現代農業產業集聚區(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投入資金近 7 000 萬元,全力推進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初步形成了桃源南路片區現代產業集中區。 特別是在實施“六大強農”和示范帶動上,茶葉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建設,正帶領茶企、茶農走上越來越廣闊的致富路。
1.3 管理有序
按照“擴大總量、提質升級、特色鮮明、示范帶動、鄉村振興”的總體要求,大力發展以綠色農業、設施農業、數字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為主的茶葉特色產業園。 專門成立了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領導小組,制定了詳細的《桃源縣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建設發展規劃》《桃源縣縣級特色產業園認定管理辦法》和《桃源縣特色產業園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 領導小組成員各部門各司其職,做到小分工、大合作,已逐步形成了“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科學化管理、規范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的一、二、三產業融合園區發展新格局和可復制、可推廣的特色茶業產業園建設模式。
2 產業園區建設成效
茶葉作為桃源縣的傳統產業、特色產業,在桃源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以“一縣一特一品牌”為思路,以建設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統領,深入推進農業“百千萬”工程,構建了“三生同步、三產融合”的現代茶產業體系,促進了產業提質增效、茶農就業增收和農村經濟繁榮。
2.1 園區產業規模不斷壯大
園區內主導產業采用推廣優良品種、統一技術服務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產業園農業生產條件顯著改善,種植面積穩步擴張,茶青生產能力近30 萬 t,產值達 16 億元,綜合產值達 25 億元以上。
2.2 園區產業裝備逐步完善
通過完善產業設施裝備軟、硬件,產業園標準化生產水平和病蟲害防控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機械化面積達 6 666.67 hm2.綜合機械化率達 80%,統防統治率達到 65%,綠色防控、生物防治率達 90%以上。
2.3 產業適用技術廣泛應用
園區企業、合作社與省內科研院所(校)開展緊密合作,主導產業實行統一的技術標準和標準化生產經營管理模式,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被廣泛推廣、示范,共建科技創新高地和現代技術裝備集成區,標準化面積達 6 666.67 hm2 以上,低改率 80%,良種覆蓋率達到 90%,農業科技對主導產業貢獻率達 75%以上。
2.4 園區產業化水平開始凸顯
園區省級產業化龍頭企業 3 家、市級龍頭企業2 家,合作社、種植大戶等經營主體 155 家,主導產業區域公共品牌 3 個,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擴大,規模以上企業品牌達到 8 個,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認證率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覆蓋率達 100%。
2.5 園區產業效益顯著提高
產業園以土地流轉、土地入股和務工就業等形式,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合作制、股份制、訂單生產等多種利益聯結方式,促進小農戶與大市場、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帶動園區土地生產率大幅提高,綜合收益 2 萬元以上,園內剩余勞動力就業率大幅提高,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 2.3 萬元。
3 產業園區發展舉措
以市場為導向,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和產業富民為目標,優化基地提質、設施升級換代、品牌拓展延伸、科技推廣應用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等體系,深入推進“產業規模化、功能特色化、全域休閑化、技術集成化、管理現代化”的一流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
3.1 組織領導有力,科學規劃先行
桃源縣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分管副縣長任副組長,縣農業農村、財政、發改、科技、工信等部門為成員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領導小組,編制了《桃源縣現代農業產業園中長期發展規劃》,加強統一領導,堅持規劃引領,強化特色發展,明確責任分工,努力做到“企業為主、政府為輔”,保證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合力建成全省領先、全國一流的現代農業產業園,促進產業集群發展。
3.2 政策支持給力,服務貼心到位
桃源縣先后出臺了主導產業發展規劃及用地保障、財政政策、金融服務、科技開發、人才引進等多項支持政策,設立了桃源縣現代農業產業園管理機構,進一步釋放了政策活力,增加了發展動能,保障了產業園的快步發展。
3.3 主體帶動發力,產業融合加速
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原則,激發園區經營主體內力,通過挖掘茶產業特色,連通內部循環,延伸產業鏈,拓展農業功能,使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銷售、餐飲、休閑有機融合,加強聯農帶農能力,吸引大批新型農民返鄉下鄉創新創業,形成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4 存在的主要問題
4.1 管理有待完善
園區尚未發揮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之初借鑒工業園區的經營管理理念,重申報、輕創建、無長效,沒有形成“一年有起色、兩年見成效、四年大發展”的體系,沒有最大化達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預期。
4.2 主體有待加強
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創建主體自身綜合實力不強,在沒有做大、做實、做順本身就進行項目申報,缺乏強有力的龍頭支撐和示范帶動,無法強有力地輻射、吸引當地農戶積極參與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只能有限地引領整個產業發展。
4.3 功能有待提升
園區一、二、三產業發展不均衡,大部分只做產業初加工,深加工產品少,休閑、旅游、文化等功能板塊開發部分有所欠缺,產業鏈延伸不足,價值鏈拓展有限,還沒有完全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融合發展。
5 對策
以品牌擴張、科技創新、產業融合為切入點,通過提升大基地、打造大企業、培育大品牌、建設大市場、融合大旅游為載體,形成生產基地連片、加工企業分區布局、產業要素集聚發展、綜合功能集合構建的現代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促進園區持續健康發展。
5.1 提高申報門檻
在現有省級、國家級產業園申報條件的基礎上,硬性設置或新增申報省級產業園實施主體必須是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或省級專業合作社;國家級產業園實施主體必須是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或國家級專業合作社。
5.2 創新管理模式
引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領辦、創辦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在嚴禁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的前提下,采取租賃、股份合作、承包、轉換等多種方式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生產運營,形成“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格局,增強園區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能力。
5.3 物化財政投入
深入細化創建實施方案的可操作性,進一步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以物化代替資金投資,更大程度上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效應,更有效地把財政資金用在刀刃上、落實到項目上;同時,鼓勵民間資本投入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為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5.4 完善評價機制
產業園創建完成、驗收后,借助績效評價來評估項目預期和產生的效益,由一次性績效評價增加至后期每年進行1次,連續進行 3 年,以增強實施主體對產業園建設的連續性;3 年內有1次績效評價未達到設計預期的,該實施主體5年內不得申報涉農財政補助項目。(作者:楊春龍、龔華春、聶志國、張鄉澧、陳拯宇、劉建艷、謝丕江、游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