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園區是打造區域經濟增長極,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的重要空間組織形式和載體平臺,擔負著聚集創新資源、培育新興產業、推動城市化建設等一系列重大使命。過去5年,黑龍江省開復工500萬元以上產業項目近三萬個,其中億元以上5562個、10億元以上544個。毋庸置疑,黑龍江省推進產業項目建設的成效是顯著的,但與國內發達省份相比存在著不小的差距,亟待針對開發面積不大實力不強、科技成果產業化水平偏低、綜合配套服務功能缺失的問題,進一步挖掘承載項目、轉化成果、增加投資等方面的潛力。
一是針對開發面積不大實力不強的問題,進一步挖掘產業園區承載項目的潛力。黑龍江省正在集中打造的23個重點產業園區,規劃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但累計開發面積僅為300多平方公里。入園企業6000多家,但規模以上企業不足1/10.產業“集而不群”的現象比較突出,產業園區作為集中集聚產業的潛力沒能得到充分釋放,全省重點推進的產業項目只有不到1/4落地在23個省重點產業園區之內。23個省重點產業園區按開發面積計算的土地產出率相對大都比較低,園均僅為8億元/平方公里,相比國內一般超過20億元/平方公里的水平存在明顯差距。
為此,建議我省支持優勢產業向重點產業園區集聚,推進產業結構從低附加值的一般加工業向高附加值的下游加工環節延伸,在延伸產業鏈的同時注重提升價值鏈。圍繞培育“百千萬”億級產業集群,瞄準主導產業集群缺失和薄弱環節依托產業鏈招商,以大項目和龍頭企業為牽動,延伸產業鏈條,帶動關聯產業配套協同發展,促進產業集聚集群發展,在省市縣各個層面集中打造若干個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和較大輻射力的重點產業園區。
二是針對科技成果產業化水平偏低的問題,進一步挖掘產業園區轉化成果的潛力。黑龍江省具備較強的科技研發能力,但科技成果產業化水平相對偏低,與其它省份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比如,2017年我省全年簽訂技術合同成交金額150.8億元,增長14.2%;而遼寧省僅沈陽市就實現技術合同成交額217.54億元,同比增長16.4%,占全省技術合同總成交額的53.19%,技術成果本地轉化率由7.76%提高到20.9%;吉林省長春市的技術合同成交額也達到200億元,占全市GDP比重3%,比2016年整整翻了一番。據調查,我省科技成果產業化水平偏低的原因主要在于一些重點產業園區尚未建立起配套完善的科技成果研發-評價-推介-轉化服務體系,缺少專門的第三方平臺推動科技成果推廣轉化。
為此,建議黑龍江省繼續深化對產業園區高科技成果及高技術企業管理的市場化改革,探索通過協議定價、掛牌交易、成果拍賣等市場機制方式確定科技成果價格的具體辦法,落實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股權激勵和技術入股所得稅優惠、完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辦法等政策。支持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組建產業技術研究院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新型產學研合作組織,引導政產學研用按照市場規律和創新規律加強合作,鼓勵企業和社會資本建立一批從事技術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試基地。加快培育集技術轉讓(國內)、技術許可(國際)、技術(產品)并購、科技金融服務等內容為一體的技術商業化合作專業服務商,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發展水平。
三是針對綜合配套服務功能缺失的問題,進一步挖掘產業園區增加投資的潛力。多年來,黑龍江省多數產業園區只注重發展核心業務,而金融、研發、營銷、廣告等相關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服務基礎設施不完善,缺乏可持續的人才教育機構和完整培訓體系;多數園區的商貿、住宿、餐飲等生活性服務業仍然依賴老城區,金融保險、信息傳輸、科研技術、創意設計、檢驗檢測等現代服務業發育不良、水平較低;許多園區缺乏金融、法律、會計、物流等服務功能,非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這些問題導致我省產業園區作為招商引資平臺,對企業和產業項目的吸引力過小,難以聚集資金、人才、技術和產業項目,難以盡快成長為全省新的經濟增長極。據調查,我省產業園區配套服務功能缺失,主要是源于投資不足和投入方式單一,按照目前全省已累計開發300多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投資強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億元的水平測算,至少需要增加投資3600億元。
為此,建議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大對產業園區建設的投入力度,每年籌措一定規模的產業園區建設專項投資基金,作為引導資金重點投向提升園區綜合服務配套設施建設領域,提高園區配套服務水平,借鑒蘇州工業園區等國內先進園區不斷完善配套服務功能的成功經驗,強化產業園區的生活、商務、辦公等城市功能建設,促進教育衛生、公共交通、住房保障、融資平臺、現代物流等要素向產業園區聚集,將產業園區建設成集工業、商業、教育、娛樂休閑等多位一體的工業新城、城市新區,實現“以城興產,以產促城,產城融合”的發展目標。探索多元化的產業園區建設運營模式,鼓勵以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進行產業園區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類項目建設,積極探索合作辦園區的創新模式。支持符合條件的產業園區開發運營企業在境內外上市、發行債券融資。加快落實國家關于《東北地區與東部地區部分省市對口合作工作方案》,與廣東省共建產業園區,承接產業轉移,吸引項目、投資在我省落地,發展“飛地經濟”,探索跨地區利益分享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