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國產業園區的發展主要依靠要素驅動,憑借低廉的土地成本和勞動力價格實現產業集聚。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園區粗放式經營已經走到了盡頭,集約化發展日益成為共識。中機院認為,現代產業發展的驅動力將更多的依靠規劃設計、技術創新、智造升級,呈現以下發展趨勢。
一、現代產業園發展趨勢
從“粗放發展”轉向“精細管理”。面對存量市場,現代產業園將走向精細化發展之路,重點發展主導業務,加強園區的產業定位和產品、服務精細化管理,完善園區配套建設和服務體系,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單個項目效益,打造品牌效應。
從“園區經濟”轉向“城市經濟”。現代產業園將更強調“城市經濟”,隨著產業園區的發展模式演化與升級,園區承載的功能日益多元化,大量城市要素和生產活動在園區內并存聚集,推動了產業地產的城市化進程,園區經濟與城區經濟逐漸走向融合。
從“租售模式”轉向“合作共贏”思維。隨著新經濟的快速發展,園區物理空間成為“共享資源”,園區的盈利模式也由傳統的“物業租售模式”向“投資共生模式”轉變。未來產業園區的模式成為一個有機統一體,實現入園企業,共同享受園區的成長收益。
從“管理園區”轉向“服務園區”。產業園區的更新就是城市的更新,隨著產業園區配套與服務的升級,產城逐漸融合為一體。產業園區不再是傳統地產買賣租售的行業,通過服務、運營才能得到長期穩定的回報。

二、現代產業園規劃要點
產業選擇與定位。產業選擇是確定產業園區運營的行業特點,園區在進行產業選擇與定位時,應將現代信息技術、傳統產業和城市發展趨勢三者相結合,要做到積極引入新興產業,同時注重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的優化提升,注重產業鏈的配置和資源重組。
產業規劃與布局。產業布局即園區功能在空間上如何分布,應秉承整個園區的統籌考慮,充分考慮各產業自身特點,產業上下游之間的關聯度,進行優化配置,科學的產業布局有利于產業資源的配置與利用,能夠使園區空間布置更高效和人性化,實現園區規劃目標。
園區布局與要求。產業園區規劃布局充分利用地形、地勢、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合理地布置建筑物、構筑物和有關設施,并應減少土石方工程量和基礎工程費用。結合當地氣象條件,使建筑物具有良好的朝向、采光和自然通風條件。
園區交通組織。交通主導型道路:以通過交通為主要功能,慎重設置主要地塊兩側人行及機動車出入口。生產主導型道路:園區功能分區與道路組織必須滿足生產工藝流程要求,使物流線路短捷,運輸總周轉量少。人行步道:遵循步行優先原則,盡可能為規劃地塊使用人群提供欣賞景觀的場所。服務型輔路:生產區及公共建筑背面或側面的道路,承擔對外交通的主要功能,是后勤貨運及內部職工出入的道路。
產業孵化與服務。產業園區想要發展壯大,除了充分認清產業各自特點和優劣勢,從外部引進相關企業之外,還需要培育新的生態模式。孵化器發揮培育中小企業的主體作用,實現園區產業聯動,打造“綠色、科技、人文”三位一體的現代化產業園。
現代產業園設計需要融合技術、經濟、文化等多重元素,實現產業園的高附加值與高滲透性。如中意啟迪產業園,在設計中滲透現代信息技術的同時,融入歷史文化,滿足各類產業的功能需求,實現不同產業在產業園內部的滲透共生,激發出強大生命力。同時以科技為依托,建筑設計中融入數字化技術、智能智造等,為園區中各企業的工作運行提供便利,增強園區的科技感。
建筑設計充分反映時代性、文化性與地域性。為滿足產業園的多元化功能需求,在建筑單體的設計上要立足于不同企業的發展需求。如粵電花都產業園,建筑立面表現新穎、莊重、大方的建筑風格,平面設計采用靈活相對規則形狀,利用組團間的圍合打造不同形態,以滿足現代工業建筑的使用要求。
景觀設計遵循產城融合的新發展理念,打造適宜的產業園區環境。如遠思南藥產業園,運用傳統園林的借景與對景藝術手段,妙組織建筑空間的圍合與滲透,使建筑群、道路軸景觀、廣場軸景觀完美結合,從而創造疏密結合、高低錯落、收放有致的空間效果。同時,適當降低容積率和建筑密度,增加綠化率,充分反映園林城市的特點。

總而言之,產業園規劃設計是園區建設的龍頭,直接決定了園區的發展高度和發展方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園區應做到與時俱進,立足長遠,著眼未來,才能實現園區建設發展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