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對江蘇省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現狀進行簡單概括,分析了農業科技園建設存在的問題,具體如下:
江蘇省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現狀及成效
現代農業科技園區是建設和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渠道,能夠借助集聚效應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提高農民生活條件提供助力,還能協調、改善經濟與生態的關系。江蘇省是經濟發達地區,人多地少,建立規模化農業科技園區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業經濟效益,減少土地資源制約影響,加快推動江蘇省農業走向新階段。江蘇省經過十多年的農業園區、農業科技園區等規模化建設,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已取得較為顯著的效果,建設了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產業特色明顯、經濟效益大的現代農業科技園區。
我國的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工作于 2000 年開始,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聯合其他五部委共同啟動。2008 年,江蘇省開始啟動省級農業現代科技園區建設工作。截至 2021 年底,江蘇省創建 12 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批準并建設了 52 個省示范園。其中,2020 年批準建設南京市溧水區、鹽城市鹽都區、宿遷市宿豫區、揚州市江都區等 12 個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江蘇省已經將建設農業科技園區作為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牽引工程,并通過產業集中、資源集聚、政策集成等方式打造現代農業建設高地,充分發揮農業現代化的示范、帶動作用。在整個過程中,江蘇省主要取得以下成效。
第一,打造數量可觀的高質高效產業融合園區。在這十幾年中,江蘇省堅持產業融合策略,強調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更加健全的產業鏈,加快農業全產業鏈建設。在建設過程中,江蘇省鼓勵每個農業科技園區按照“生產 + 加工 + 科技”一體化原則完善農業產業鏈,并著力培養多個千億元級優勢特色產業,積極建設縣域特色產業。2021 年江蘇省農業科技園區平均產值達 80 億元,取得非常大的經濟效益。
第二,重視利益聯結,打造產業園主體培育高地。江蘇省以農業科技園為依托,建立了一批產學研融合的創新聯盟和眾創空間,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新的創業載體,促進農民就業創業。2020 年江蘇省的農業產業園平均帶動 1.5 萬農民就業,且提高了園內農戶人均收入。
第三,聚焦創新驅動,打造改革創新高地。江蘇省堅持將科技園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要素,并將農業科技園作為促進農業發展的主陣地,通過促進要素集聚、強化產業鏈建立等方式推動園區高標準、高質量建設。其中,新建的園區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生態循環農業試點的高標準農田占比 85%,大田作物機械化水平超過 90%。同時,江蘇省嚴格按照“產城相融、園村鎮結合、一體化發展”思路,打造農業農村一體設計路徑,推動產業發展和省內經濟協同發展。在整個發展過程中,江蘇省非常重視主導產業發展規劃工作。其中,蘇州市吳江區產業園以水稻和油菜為主導產業,2021 年取得 96.18 億元的好成績,主導產業總產值達 63.99 億元;泰興市產業園的主導產業是生豬、銀杏等,2021 年產業園的總產值為 101.33 億元,其中,主導產業產值占比達 90%。由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江蘇省各個縣市都非常重視要素集聚,通過以縣或市為單位建立規模化農業科技園,并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為提升江蘇省整體經濟實力提供助力。
江蘇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目前,江蘇省的農業科技園區已經從單一的農業產業發展成以第一產業為主、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但從江蘇省整體建設來看,農業科技園區多集中在經濟相對發達的蘇南地區,蘇南地區的建設力度和數量規模都遠超蘇中、蘇北地區。比如,2007 年江蘇省評定了 56 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其中有 25 個位于蘇南地區,15 個位于蘇中地區,16 個位于蘇北地區,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蘇南地區,蘇中、蘇北兩地的數值相差不大[2]。因此,雖然江蘇省在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以下分析江蘇省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1、園區規劃布局不夠完善
目前,江蘇省科技部門對全省范圍內的農業科技園區規劃建設還存在不足之處。由于地方資源限制和地區經濟發展程度不同,導致部分地區嚴重缺乏農業科技園建設,而經濟先進地區卻有多個農業科技園區,不利于江蘇省整體均衡發展。從整體角度看,省級科技部門對范圍內的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缺乏統一管理和規劃,導致各縣市政府多以自主開發為主,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缺乏頂層設計和管理。不同地區的農業資源存在差異,當科技部門和建設主體對周邊農產品需求和消費市場把握不清時,也會影響農業科技園長遠規劃發展,難以形成具有競爭力的農產品品牌。
2、產學研結合有待加強
農業科技園區建設不同于傳統農業示范區建設,需要融入科學技術進行創新,改變以往固步自封的發展理念,提高對科技園區建設的認識,做好產學研結合工作,為建立農業科技園區提供科技人才和新型經營主體。但從建設實際情況來看,部分企業存在以自身為中心傾向,對科技園的認識不夠深刻,導致產學研相結合的效果不佳,從而影響江蘇省新經濟發展。比如,江蘇省農業科技園區建設主要以科研開發為主,導致部分園區缺乏主題特色,或者是忽視了園區主題文化營造,難以給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
3、園區產業結構不合理
產業定位是建設農業科技園區的重要影響因素,不同農業科技園區的產業定位不同[3]。但很多科技園缺乏產業定位認識,沒能充分挖掘產業園區的特色產業,缺乏對資源的整體高效利用規劃工作,造成一定的資源浪費。同時,園區的產業結構應該基于自身產業資源和市場需求進行規劃,不同地區的產業結構側重對江蘇省發展有著極大影響,但部分地區的政府和企業研發機構缺乏對資源的有效利用,未能建立科學合理的產業結構,難以實現優勢互補目標。因此,江蘇省需要做好園區功能定位,改變產業結構單一、層次不深的建設現狀,提高產業科技含量,這樣才能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反之,如果江蘇省不重視這個問題,將會導致科技園區建設越來越同質化,難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4、園區創新主體實力有待提升
園區創新創業的根本在于是否有充足的人才和基礎資源[4]。由于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具有周期長、回報慢的特點,政府及建設主體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資源,很難在短期內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因此,科技部門及園區經營主體應該加大園區資源整合力度,充分利用每項資源,并發揮園區對當地產業結構的優化引領功能,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但從實際來看,政府方面缺乏完善的土地配套政策、金融貸款政策、社會投資政策和人才政策等,園區經營主體存在龍頭企業規模不大、缺乏科技創新人才等問題,影響了江蘇省農業科技園區建設質量。就鹽城市來說,全市各級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僅占 16.5%,建有省級、地市級企業研發機構的企業僅占 8.6%,這說明鹽城市自身研發能力較弱,很難發揮園區的示范作用和帶領作用。同時,根據相關統計,江蘇省農民文化程度較低,大專及以上學歷僅占 1.1%,初中學歷占比最大,為 59.2%,而且缺乏專業職業技能人才,農民很少能夠接受有關職業技能培訓工作。此外,園區人員還存在專業人員少、年齡偏大、知識結構老化等問題。(作者:朱云潔,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