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園區是工業企業集聚發展的重要場域。有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共有國家級和省級工業園區2543家,多數位于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一帶,貢獻了全國工業產值的50%以上。與此同時,工業園區也是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源頭,各類工業園區大約制造了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的31%。
推動工業園區發展低碳化、綠色化,是實現我國“雙碳”目標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而深化新舊動能轉換,不僅是實現工業園區低碳轉型發展之路,也是進一步增強區域發展活力動力的重要抓手。
國內國際形勢不斷變化,加強科技創新加速轉型升級才能不被淘汰
我國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構建完成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工業園區應該如何開展相應的工作?
“園區的特點就是在一個比較小的地理空間內,有非常多的工業企業集中生產,基礎設施共享,而且企業之間存在‘隔墻供應’,這種發展方式決定工業園區非常適合做循環經濟。”在近日舉行的中國能源模型論壇(CEMF)第六期沙龍上,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研究員田金平分享了他的觀點。
實現工業園區新舊動能轉換,離不開科技創新。國資委曾提出要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中央工業企業重點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平均要達到5%以上,這體現出國家要求企業加強科技創新的導向。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也明確強調,堅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能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那么就是要通過技術創新,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從而推動整個園區的高質量發展。
田金平認為,單靠一家企業去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難免會遭遇瓶頸,這時就需要園區層面去提升產業技術創新的服務能力,在整個園區或者園區和區域之間搭建一個公共創新的平臺。
除了積極響應我國“雙碳”戰略,當前的國際形勢也決定了工業園區必須加快綠色低碳發展。“歐盟近期出臺了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而我國很多工業園區內的企業都是出口加工型,在CBAM下已經深感壓力。無論這項機制最終能否順利推行下去,相關企業比如鋼鐵都要加快轉型升級,練好內功,以應對各種挑戰。”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海林表示。
要打破思維慣性,從過去傳統的發展模式中突破,推動園區朝著低碳、循環、綠色、高質量的方向發展。
對于園區管委會來說,對企業既要嚴格標準也要指導幫扶
2022年8月國務院《關于支持山東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出臺后,作為深化新舊動能轉換、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主力軍,山東省工業園區抓住機遇,積極探索轉型。
山東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50%的工業園區要建成生態工業園區。“創建工業園區是一個抓手,一方面,可以從政策上引導企業,加快推進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另一方面,從園區層面上,也可以更加注重企業間的協同,通過綜合利用實現降本增效。”山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許春華認為。
對于很多企業來說,不是不想降低能耗減少碳排放,而是能力有限確實做不到。面對這種情況,園區層面應該發揮哪些作用?
濟南明水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黃波分享了一些做法。明水經開區是一個傳統產業占比比較高的園區,有很多碳排放大戶,同時也有很多外資企業和高科技企業。園區多次舉行圓桌會議,把這兩類企業召集起來相互碰撞、交流經驗,形成共同推動降耗減排的良好氛圍。
田金平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浙江上虞工業園區曾搭建總工論壇,因為我們認為各家企業的技術總工是一批潛水艇式的人物,他們能讓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是非常有能力的,而且他們是最清楚企業存在哪些問題的,可以說是整個園區的保障。園區把這些人聚集起來,讓他們互相溝通,探討最新環保技術手段,很多問題自然而然就解決了。”
督促企業內部做好“小循環”,幫助企業之間做好“隔墻供應”、梯次發展的“中循環”,發揮出工業園區在推動實現“雙碳”目標中的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