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用10年時間,完成一個面積超110公頃的“巨無霸”型城中村改造!12月20日,《海珠區鳳和(康樂村、鷺江村)片區城市更新單元詳細規劃》經第四屆廣州市規劃委員會地區規劃專業委員會第16次會議審議通過,廣州城中村改造按下“加速鍵”。
未來中大紡織商圈將如何進行產業轉型升級和梯度轉移?康鷺片區如何與中大國際創新生態谷協同發展?如何通過城中村改造塑造高品質的城市空間?如何構建更加便捷暢達的交通體系?……規劃進行了詳細解答。

疊景路商辦地塊效果圖
加快推進改造,亟須解決城中村各類難題
康鷺片區地處中大紡織商圈,是全國聞名的紡織產業中心,片區還緊鄰中山大學,同時新港路沿線聚集了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創意園、文化設施,形成了一條科技創新產業帶。片區位于海珠區中部,北至新港西路,毗鄰中山大學,南臨新滘西路,東至廣州大道南,西至瑞康路,地理位置優越,片區內有地鐵8號線、10號線(在建)、11號線(在建)經過,設有鷺江站、中大南門站(在建)、五鳳站(在建)、逸景路站(在建)。
但作為廣州中心城區的城中村,康鷺片區外來人口混雜、布匹服裝加工小作坊眾多,城中村的問題突出復雜,亟須通過城中村全面改造釋放存量空間,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騰退轉移,通過近期綜合治理、中遠期全面改造,消除安全隱患、改善片區人居環境,促進土地集約開發,推動經濟發展和城市價值雙躍升。
為落實國家在超大特大城市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的工作要求,深入貫徹廣東省關于堅持“拆、治、興”并舉推動城中村改造提升的工作部署,廣州市、區兩級政府加快推進康鷺片區全面改造工作。
根據規劃,康鷺片區改造范圍內總用地面積為110.17公頃,總建設面積為377.98萬平方米,其中復建面積237.98萬平方米(含復建住宅130.09萬平方米,復建物業107.89萬平方米),融資面積127.23萬平方米(含融資住宅97.24萬平方米、融資產業物業29.99萬平方米),政府統籌復建安置面積10.38萬平方米(含復建住宅3.45萬平方米,復建物業6.93萬平方米),區域統籌公建配套面積2.16萬平方米,保留及遷建建筑0.25萬平方米。
據悉,片區全面改造將采用引進開發企業合作參與改造方式。結合康樂村、鷺江村現狀建筑分布、難易程度以及村民意愿等因素確定改造開發時序,按照“民生先行、靈活分片、動態分期”的原則,整個更新改造分為四期,預計10年完成全部改造工作。
產業轉型升級,布局“都市智紡+城央科創+活力消費”三大功能
本次規劃為康鷺片區設定的發展定位是:國際時尚創新活力區,布局“都市智紡+城央科創+活力消費”三大功能。片區重點圍繞“時尚提質”與“科創導入”實現雙輪驅動,通過數字貿易、設計研發、時尚總部、都市工業推進商圈轉型升級,通過打造創新綜合樓宇推動產學研落地轉化應用。
規劃立足延續中大紡織商圈優勢與產業生態的目標,提出“保留部分關鍵生產環節、分類施策重組企業結構、打造數字供應鏈平臺、品牌集聚設計孵化”四大發展策略,構建都市時尚服裝智造基地。引導康鷺片區種子企業原地保留升級,重點導入設計打版、小單快返等可滿足產業上樓要求的小規模服裝生產環節,通過裙樓布局生產功能+塔樓布局辦公功能,實現垂直化空間最大化利用?;谂c現狀產業協同集中布局、優先安置、避免功能混用、用地條件滿足產業上樓垂直布局四大原則,建議選擇瑞康路沿線產業地塊布局。
其他企業則結合意愿與保留價值,協同海珠區科工商信局五大試點園區及區內村園等產業載體,優先在海珠區域內轉移;部分大規模生產、物流倉儲等環節,往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清遠市等周邊區域有序轉移。
與此同時,康鷺片區以中大產學研協同為核心,聚焦市場化合作程度較深、與片區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結合度較高的學科,重點圍繞發展新材料、人工智能、數字創意三大方向。重點導入孵化器運營機構、初創企業、加速企業、種子獨角獸企業等市場主體,引入公共產業臺與科創服務機構,搭建技術創新與服務創新的科創全鏈條,打造活力科創社區。
打造品質空間,地標建筑高度不超過250米
“片區現狀總建筑面積約330萬平方米,改造后總建筑面積增加約45萬平方米;居住人口也將從13萬人疏散到7萬人左右?!笔幸幬瘯嫌袑<冶硎?,“從一系列指標來看,改造城市空間品質會大幅提升,這個項目做好了可以成為全國的示范?!?/p>
市規委會上透露,康樂村、鷺江村共有2856戶,戶籍人口6664人。但據相關部門統計,現狀常住人口約13萬人,人口密度很大。本次規劃提出,改造范圍內人口為6.65萬人,規劃總計容建筑面積為377.98萬平方米。
片區城市設計提出的愿景是:創享智谷公園“尚”城,強調時尚產業、城市生活、自然生態的跨界融合,塑造一個面向未來、靈活多元的生產型產業社區。
建筑高度方面,將高強度開發區分散布置,地標高度不超過250米,補充廣州天際線高度及豐富節奏。規劃華盛南路塔樓聚集區以及瑞康路塔樓聚集區。公共空間方面,以大型開放空間與線性廊道,構成公共領域的空間骨架,形成五大各具特色的大型開放空間,梳理零碎用地,形成2分鐘可達的口袋公園體系。
規劃同時提出,打造新舊融合的城市文脈。溯源場地歷史場景,打造24小時充滿活力的城市文化走廊,沿文化走廊打造“鳳儀五幕”——純陽藝展、康公集市、龍舟巡游、極客大賽和國際時裝節。
改造范圍涉及1處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純陽觀朝斗臺的建設控制地帶、2片地下文物埋藏區——康樂村-新港西路地下文物埋藏區、客村-赤崗地下文物埋藏區。規劃提出,對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純陽觀朝斗臺、傳統風貌建筑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152創意工坊進行原址保護;其他具有保護價值的建筑: 洪圣古廟、羅氏宗祠、維昌羅公祠、車氏宗祠規劃實施原址保護,李氏大宗祠、程氏宗祠實施遷建保護,其余三處保存好有價值的建筑構件。
對于兩處地下文物埋藏,則在建設前做好考古調查、勘探、發掘。
構建暢達交通,形成“四線七站”軌道交通體系
本次規劃提出,落實上位規劃11條區域通道,提升片區與區域通道轉換節點銜接。落實廣州大道南快捷化改造方案,為保證南泰路逸景路東西貫通,在南泰路及逸景路交叉口采用廣州大道南下穿,地面信號燈控方案。同時通過簡易立交與定向匝道增加與區域通道的銜接,提升銜接效率。新增6個分離式立交,落實1處分離式立交和2處上下匝道,分離過境交通,提升節點效率。
軌道交通方面,形成“四線七站”的方案,站點800米覆蓋率100%,站點密度2.1個/平方公里?!八木€”為:26號線、8號線、10號線、11號線;“七站”為:鷺江站、五鳳站、逸景路站、上涌公園站、中大站、規劃站點1、規劃站點2。同時增設軌道接駁巴士線路,加強片區與軌道的公交銜接。
慢行交通方面,落實新滘西路及廣州大道南共3處立體過街設施,在廣州大道南上新增1處人行過街天橋。同時通過二層平臺、二層連廊,地下人行通道、軌道交通換乘長廊、地下商業街等方式構建多維立體慢行系統。
公服設施方面,規劃公共服務設施309處,對比現行控規增加225處,計容建筑面積25.44萬平方米。改造范圍內配置90班幼兒園、138班小學、54班初中、54班高中,在滿足改造范圍內人口教育需求之余,根據《廣州市普通中小學校建設標準指引》,可提供約18班小學(810個學位)、18班高中(900個學位)用于統籌解決更新單元內教育設施需求。
“本次片區改造涉及10個規劃單元,總用地面積超過1平方公里,面積很大。改造的目標和今后功能實際是高密度住居和產業區,必然會產生很強的交通負荷。”市規委會專家表示:“計劃要用10年時間完成改造,交通的建設一定要與改造同步,不能房子建好了,路沒人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