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漳州市產業社區(標準化工業園區)建設行動方案(2024-2027年)》正式出臺,提出進一步加快漳州市產業社區建設,全面提升園區產業承載能力和標準化建設水平,推進優質生產要素集中集聚,促進產業做強做優,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創新“產城人”融合發展模式,助力現代化濱海城市建設,為全力打造全省高質量發展新的重要增長極作出更大貢獻。
主要目標:
打造“16+N”百億級以上產業社區
方案明確,到2027年力爭全市基本形成“16+N”百億級以上產業社區發展格局,其中:1000億級3個、500億—1000億級3個、300億—500億級5個;全市打造綠色工業園區5個、國家和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6個;實現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入園率不低于60%,畝均稅收在2023年基礎上增長50%,園區累計新增入庫制造業項目2000個以上。全市園區空間布局更加合理,產業集聚水平顯著提高,綜合配套更加完善,產業生態優化提升,為全市1000家高新技術企業、800家創新型中小企業、100家工業龍頭企業、350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5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0家“瞪羚”企業、20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等提供優質空間載體。
基本原則:
落實“四個堅持”
堅持融合發展原則。科學編制園區建設規劃,以產業發展為主導,不斷完善園區配套服務體系,推進園區產業要素與生活功能協同發展,打造宜業宜居的“產城人”融合發展新空間。
堅持特色發展原則。立足各地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進一步明晰產業定位,聚焦主導產業,推進企業培育和產業鏈群建設,持續做大特色產業集群,加快創建特色產業社區。
堅持創新發展原則。創新園區投建、招商、管理運營機制,通過國企引領帶動多方投入產業社區建設運營;搭建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平臺,鼓勵企業技術創新,推動產業智能化、數字化轉型。
堅持集約發展原則。著力低效用地改造提升,推動“工業上樓”;優化用地供給,推進園區基礎配套設施集中建設、集約共享,不斷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
具體抓手:實施五大專項行動
●規劃提升專項行動
推進園區規劃提升,根據“一區多園”形態組織編制形成以1個園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為核心、N個專題研究或區域評估為補充的“1+N”規劃體系,實現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及“三線一單”等有機銜接。
推進產業規劃升級,主體園區重點發展不超過3個主導產業,充分發揮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協作園區(產業社區)圍繞主體園區發展方向,合理布局產業鏈上下游,完善協作配套。
●建設提速專項行動
培育投建主體,鼓勵園區采用“管委會+公司”的投建運營模式,由國企示范先行,引領帶動協會、民企等多方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園區投資建設運營。
提升用地效益,以“畝均論英雄”為抓手,有效盤活低效工業用地,優先利用空閑、低效工業用地建設多層標準廠房。
優化用地供給,有序推進園區工業用地“標準地”出讓,支持企業選擇彈性年期出讓、長期租賃、租讓結合、先租后讓等適宜的用地方式。
●招商提質專項行動
實施統一招商,編制園區產業鏈全景圖、技術發展線路圖,繪制產業鏈招商地圖,聚焦主導產業,突出以商招商、鏈主招商、產業鏈供應鏈招商、基金招商,著力招引一批龍頭企業和細分領域有發展潛力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研發機構、服務機構。
鼓勵企業入園,通過降低入園中小企業租金成本、鼓勵企業技術創新、支持園區數字化轉型、支持園區產業結構調整和綠色發展、培育園區特色產業集群等多維舉措,積極引導園外企業入園、園區企業提質增效、做大做強。
●管理提效專項行動
推動統一管理,創新園區管理體制,構建以國家級載體為龍頭、省級載體為支撐、其他優勢園區載體為補充的產業平臺體系。
完善服務監管,實行“雙合同”(土地出讓合同和履約監管協議)監管機制,推進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同時制定相應的企業入園標準與退出機制,實行全程協同聯動監管。
●能級提檔專項行動
促進綠色發展,支持園區內企業投建節能改造項目、開發節能新技術新產品、擴大綠色電力消費,支持創建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提升集群載體循環化改造和資源循環利用水平。
實施數字賦能,支持建設“智慧園區”綜合管理平臺,提升園區人流、物流、能耗、環保、消防和安全生產管理水平;指導園區基于城市基礎信息平臺(CIM平臺)建設數字化管理平臺對接市數據匯聚共享服務平臺,促進數據共享。
優化產業結構,支持園區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一批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推動園區中小企業梯次升級。
加快鏈群建設,打造大中小企業創新協同、產能共享、供應鏈互通的新型產業發展生態;推動縣域重點產業鏈向園區集聚,加快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發展;依托產業社區等創新型園區形態,持續做強縣域主導產業、優勢產業、特色產業。
完善基礎設施,健全完善供水、供電、供氣、通訊、道路、污水、消防及土地平整等基礎配套,實現園區“七通一平”。
打造創新平臺,推進一批省級以上科技孵化器、眾創空間、產業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企業服務中心、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等公共平臺建設。
培育專業人才,支持園區引進高層次人才,將特色產業社區(標準化工業園區)中高層管理人員納入人才培訓計劃,培育園區招商引資、企業服務和運營管理人才。
推進融合發展,建成綜合性、全方位、多功能的配套服務體系,營造生產高效、生活便捷、生態優良的“產城人”融合發展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