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深圳將開展100個園區綠色低碳化改造試點,深圳將再次在綠色發展領域邁出堅實步伐。這是記者日前從深圳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應對氣候變化的深圳‘碳’索”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的消息。
綠色發展 深圳成績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運營十年來,累計成交量超過1億噸、成交額突破23億元,碳市場年均流動率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2023年底清潔能源裝機比重達到78.7%,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建立綠電綠證服務中心,2023年深圳市場化用戶參與綠電直接交易購買綠電電量達5.9億千瓦時……
已建立國內最完整的碳交易制度
據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郭子平介紹,深圳已建立國內最完整的碳交易制度,制造業企業在納入深圳碳市場的十個履約年度中,碳排放強度累計下降48%。
“今年將在全市開展100個園區綠色低碳化改造試點。”郭子平表示,近年來,深圳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支持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推廣應用,并網容量已超44萬千瓦,加快推動能源供給側綠色低碳轉型的同時,從交通運輸、工業生產、建筑運行等主要環節,全面推進能源消費側節能降碳,截至2023年底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97.1萬輛,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128家。“深圳還充分依托‘志愿者之城’優勢,發揮公益組織影響力,帶動全民參與綠色低碳行動。”
深圳應對氣候變化“碳”索的背后離不開創新。郭子平表示,深圳大力支持生態碳匯和負碳技術創新應用,在藍碳領域,制定《深圳市海洋碳匯核算指南》地方標準,截至2023年底完成紅樹林營造15.48公頃、修復已有紅樹林103公頃,并率先探索開展了全鏈條的紅樹林碳匯項目開發與交易。同時,還積極推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等負碳工程技術的創新應用。
“我們將打造‘深圳綠色發展會客廳’欄目,本月起至年底,每月推出不同主題的系列活動,深入講述深圳綠色故事、綠色案例。”郭子平介紹,會客廳后續還將推出綠色交通、綠色建筑、數字能源等系列主題活動,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展現推動綠色發展的深圳實踐、深圳智慧。
多維度“碳”索助力發展全面轉型
綠色低碳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是產業的認定與識別。郭子平表示,《深圳市綠色低碳產業指導目錄》的出臺,構建起深圳市綠色低碳產業認定規則體系。一方面全面對接“20+8”產業集群體系,重點突出新能源、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三大產業集群;另一方面融入了車網互動、虛擬電廠、固態電池、建筑光儲直柔系統等新興技術與業態。
深圳供電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謝宏介紹,“2023年11月,深圳市綠電綠證服務中心正式掛牌成立,在全國率先推出六大綠電綠證服務產品。”謝宏表示,在綠電綠證交易撮合服務領域,今年1~4月,深圳綠電交易電量和交易用戶數均創全省最高,綠電交易電量3.8億千瓦時;還率先在全國推出“基于電費結算的綠證交易模式”,為企業提供更靈活便捷的綠證費用結算方式,實現“一張賬單算清綠色用能”;并打造了“綠色電力國際會客廳”(綠電國際營業廳),定期發布綠色電力消費指數、綠電綠證服務產品和國內外綠色能源動態;此外,電碳信息管理平臺為企業和居民提供碳管理服務和數據支撐等。
深圳市市場監管局一級調研員郭力軍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碳足跡標識認證公共服務平臺于2023年11月26日正式上線,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個實現企業產品碳足跡申請、核算、第三方核查、報告、認證、證書及標識發放、過程監督的一體化、一站式管理服務平臺,實現了“五個”統一,即核算標準統一、核算模型統一、數據庫統一、認證實施規則統一、認證標識和證書統一。目前,欣旺達、華為技術、聯想、華寶新能源等95家企業已通過平臺獲得231張大灣區碳足跡標識認證證書,其中電池及儲能行業22家企業獲得58張認證證書。
2023年9月6日,國際紅樹林中心正式落戶深圳。根據最新濕地資源調查數據,截至2021年底,全市紅樹林面積296.18公頃,相比2012年凈增長約120.48公頃,近十年來增長68.57%。
據深圳市國際紅樹林中心建設工作專班辦公室主任、市海洋發展局副局長張謙介紹,深圳將大部分紅樹林劃入自然保護地實施嚴格保護,目前,全市有紅樹林分布的自然保護地8處,其中紅樹林面積185.30公頃,占全市紅樹林面積6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