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國正式選定102個城市作為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西安是處于第一層級的24個綜合型流通支點城市之一。
近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官網發布《西安市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建設方案》(下稱《方案》),明確了空間布局、建設目標、體系建設、保障措施等。
建設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四樞紐一基地”將發揮重要作用
《方案》提到,西安發揮“四樞紐一基地”和隴海蘭新沿線流通大通道優勢,聚焦西亞、中亞、東南亞及歐洲等重點國家和地區,打造面向“一帶一路”的國際流通走廊,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
記者注意到,陸港型、空港型、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分別于2019年、2021年、2022年先后獲批,2023年6月入選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名單,次月又成功獲批建設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至此,西安已形成了“四樞紐一基地”的陣容,這在全國不沿海不沿江的城市中是第一個。
西安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位于西安浐灞國際港,基本功能包括鐵路干線運輸組織功能、區域分撥及配送組織功能、多式聯運轉運組織功能、國際物流服務功能;延伸功能包括商貿服務功能、產業服務功能、供應鏈物流服務功能。
西安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位于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建設“一帶一路”國際航空物流樞紐,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內陸節點、關中平原城市群供應鏈組織運營中心、西北應急物流保障基地。
西安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位于西安高新區和經開區,樞紐核心區占地3.27平方公里,包含高新板塊的國際物流、新能源汽車和裝備制造、科技裝備3個物流功能區和經開板塊的汽車裝備、生產加工、城市配送等4個物流功能區。
西安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依托灞橋區、臨潼區、高陵區、閻良區(航空基地)、西咸新區等部分區域規劃建設,建成后將輻射帶動關中平原城市群乃至西北五省商貿流通業聚集發展。
西安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由西安經開區與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共同組成,發展定位是“一帶一路”國際冷鏈物流中心、全國銷地冷鏈物流基地節點、西北應急冷鏈物流基地、關中平原城市群冷鏈物流集配中心。
建設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是打造“四樞紐一基地”的深化和強化。根據《方案》,“四樞紐一基地”將承擔起更加重要的角色。
構建“雙核引領、三極支撐、多點保障”的現代流通空間布局體系
《方案》提到,圍繞國家骨干流通走廊和支點城市布局建設需要,結合西安城市流通要素資源分布特點,依托米字型鐵路、高速公路網和航空運輸優勢,進一步發揮西安“四樞紐一基地”平臺功能,構建“雙核引領、三極支撐、多點保障”的現代流通空間布局體系,高效聯動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保障雙循環高效暢通。
雙核引領:以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兩大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為核心,依托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國家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國家級示范物流園和“自貿+保稅+跨境”等外向型功能平臺,打造以鐵路、公路和航空三大運輸通道為主,引領陸—海—空多式聯運高效銜接的國際化流通戰略樞紐。
三極支撐:以西安商貿服務型、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和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三大平臺為重要支撐,依托商儲物流、祥云市場、輝煌城配、欣豐農產品、空港冷鏈物流園和閻良航空綜保區等交易市場、物流園區推進流通要素資源集約化發展,培育打造西北流通市場重要增長極。
多點保障:以分布在西安及都市圈周邊的農副產品、能源產品、礦產品、綜合保稅區、商貿市場、大宗商品等不同類型的流通交易平臺、物流園區和配送站點等網絡節點為依托,進一步構建“干支倉配”一體化的現代流通網絡,服務城鄉居民生活和生產需求,引領西北流通業提質降本增效,實現高質量發展。
到2025年,西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6000億元
建設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方案》給出了具體建設目標。
到2025年,西安綜合型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內聯外通、數智賦能、集約高效的服務體系初步建立,以“四樞紐一基地”為核心的流通服務網絡更加完善,流通降本增效和服務水平有序提升,市場規模持續發展壯大、培育一批骨干流通企業,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服務新發展格局的支撐能力持續增強。《方案》中還列出了多達19項的預期性發展目標。
構建內暢外聯現代流通網絡。貨物運輸總量達到3.2億噸,航空貨郵吞吐量達到31萬噸,全貨運航線達到49條,中歐班列開行量達到5800折合列,“+西歐”開通線路達到25條,鐵路貨運占比達到3.5%,快遞業務量達到10.5億件。
發展有序高效的現代流通市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6000億元,進出口總值達到4000億元,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達到960億元。
培育優質創新現代流通企業。商貿流通類展會數量達到520個,國家級、省級物流示范園達到15家,國家4A及以上物流企業數達到120家。
到2035年,建成高效的現代流通服務體系,流通要素集中,流通設施完善,流通網絡內暢外聯,流通市場蓬勃發展,流通主體優質活躍,對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高效支撐,成為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國際化流通戰略支點城市。
將優化物流園區布局建設,推進繞城高速內物流園區外遷
建設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離不開基礎設施的完善和提升。從《方案》可知,未來一段時間,將有一系列大動作,比如:
1.重點項目總投資約80億元,建設包括鐵路專用線進園區、航空物流企業總部、卡車航班綜合信息平臺、公空和公鐵聯運功能區及相關配套功能區等。
2.布局建設一批集倉儲、分揀、加工、包裝等功能于一體的城郊大倉基地,構建重點突出、梯次搭配、聯動協同的城郊大倉保障體系和基地“平急兩用”機制,提高全市生活物資流通效率和保供能力。
3.增加關中平原地區組群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推動西安都市圈公路、軌道交通、機場等交通運輸基礎設施項目規劃的銜接、融合,構建內暢外聯的立體交通網絡。
4.優化物流園區布局建設,以推進繞城高速內物流園區外遷和創建國家級、省級示范物流園為抓手,統籌推進全市物流園區規劃建設。
繞城高速內物流園區外遷,已和一項國家級重任掛鉤。
記者注意到,《方案》還提到結合全市產業發展空間布局,將加快編制并落實《西安市物流項目布局方案(2024—2027年)》,優化樞紐(園區)、配送中心、末端配送點為主的三級貨運配送網絡,實現城際干線運輸與城市末端配送的無縫銜接。
>>專家分析
西安將在服務全國大局的同時帶動自身產業發展
入選綜合型流通支點城市名單、建設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對西安意味著什么?為什么會選擇西安?將對西安城鄉居民有什么影響?
記者采訪了西安通濟區域規劃研究院院長、西安市科技創新智庫和秦創原建設發展智庫專家李棟。
李棟分析,西安被選為綜合型流通支點城市,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西安有自身區位交通優勢,西安位于我國地理幾何中心,承東啟西、關聯南北,是先天的資源稟賦;二是西安作為“一帶一路”對外開放和向西開放的支點,有發展基礎;三是我國面對外部的不確定不穩定沖擊,能夠更好發揮西安的戰略腹地優勢;四是西安在此前已經先后獲批“四樞紐一基地”,奠定了硬件配套和發展基礎。
李棟認為,這將為西安提升城市綜合實力提供更有力的支撐,是西安又一張國字號“金招牌”。我國制造能力、經濟發展的熱點在沿海東部地區,但材料、能源、礦產、農產品等事關國家經濟命脈的資源則北方居多,借助流通走廊和戰略支點城市建設,可以更好地將東西暢通,以保證國民經濟正常運行。“基于我們國內統一大市場、國內大循環的需要,是必須要布局一批重點的流通戰略支點城市,來保證國內大循環正常運行。”
李棟分析,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建設中,“平急結合”將發揮路網流通作用最大化,有助于西安成為國家戰略腹地建設的重要區域。此外,隨著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建設,西安將在服務全國大局的同時,帶動自身產業發展,各類產品在這里匯集流通,西安的倉儲、物流、商貿、金融等產業也將依托此次更高位的城市功能定位,迎來更多政策支持、發展平臺和合作機遇。比如,西安正在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后續依賴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建設,將會助推發展效益最大化,從而帶動西安都市圈、關中平原城市群,甚至整個西部地區的發展。西安成為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不僅是國家層面的發展需求,也是落實中國—中亞峰會的后續效應,對提升西安國家中心城市的能級有積極作用,也有助于發揮在西安都市圈和關中平原城市群的龍頭引領帶動作用。
李棟說,城市發展大動作,落點還在百姓家。更順暢的流通走廊將運來質量更好、成本更低的農產品。此外,提供更多就業崗位,西安城鄉的老百姓可從中獲得更多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