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配式建筑:發展裝配式建筑已經不是一個搞與不搞的問題,而是一個怎么搞好的問題。從本質上說,這是一種建造方式的變革,也是一種社會生產力的進步,更是一種社會形態的演進。全面發展裝配式建筑,是我國建筑業的重大戰略抉擇。在發展裝配式建筑的利與弊之間,大家都普遍存在認知上的誤區,是由于對裝配式建筑認知的碎片化。
關于裝配式建筑施工工序的認知
在某乎上,對于裝配式建筑施工有哪些關鍵工序,一位來自裝配式建筑的知情人士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從建筑層高上可以區分為高層裝配式建筑和中低層裝配式建筑;從建筑功能上可以劃分為智能裝配式建筑和功能性裝配式建筑;從建筑材料學的角度上可以劃分為低碳裝配式建筑和傳統裝配式建筑。
未來的裝配式建筑不能單一稱為裝配式建筑,而應該稱為裝配式建筑體系,其本質變革應該是建筑形式上的、功能上的、材料學上的復合型升級。單就該問題的回復來看,需要對建筑層高進行區分。
綜合而論,其第一個核心工序應該體現在設計上,BIM的誕生就決定了不但會和裝配式建筑成為連體嬰,并且還會延伸出更多、更大的價值。
設計的合理性直接決定了房屋的穩定性和連接點的方式,也決定了生產中的板材模型,如果設定標準板,則異性板可以根據房屋設計需要進行拼合生產,現場切分,這樣便可避免運輸過程中的碰撞耗損。
同時可以依托設計管理對預制構件進行編號,并順序運輸,可將安裝效率最優化。在進行現場安裝時,第二個核心工序體現在主體結構上。
目前市場上的主體結構可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傳統的鋼筋混凝土框架(在墻體交匯點上現場澆筑)廣泛運用于北方的高層裝配式建筑。
第二種是用重鋼替代鋼筋混凝土,將其包裹于墻體內,解決防腐和不耐高溫等問題;第三種是中低層建筑直接采用輕型鋼結構,同樣錨固于墻體內,讓房屋形成一個被五花大綁的整體,共同對抗各種力。
第三個核心工序體現在工廠預制的墻體尺寸與其本身的綜合性能(例如:隔熱、保溫、隔聲、防潮、抗拉裂性、強度、重量、厚度等),決定了在安裝過程中所要借助的工具。
第四個核心工序體現為安裝方式上,根據不同的層高、產品特點、地理位置等因素,其本身的安裝方式是多樣性的。比如:中低層建筑可不依賴或部分依賴于吊車,可以直接通過工人拼裝完成;而高層(例如現在合肥等地高層裝配式建筑)則需借助塔吊、現場澆筑、腳手架等才能完成。綜上所述,裝配式建筑的施工并不能單一、統一的一概而論,需因地制宜根據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方式。
針對那些質疑裝配式建筑穩定性的人來說,引用華南理工大學的一位教授的話來說:“未來從事土木的工程師,一定要有扎實的力學功底和過硬的數學功底”。稍微有一點結構力學常識的人可能都知道結構設計的基本原則:強柱弱梁,強剪弱彎,裝配式建筑在抗震性能上不比現場澆筑的差。比如裝配式鋼結構,還有鋼管束混凝土裝配式住宅體系。
現實中發展裝配式建筑的疑慮
現階段,制約裝配式發展的因素主要還是成本過高,質量安全評定標準還沒有完善,發展的前景等問題。除了這三大因素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三個“能不能”。
一、是文件到底“能不能”執行到位
18年間國家發布了200多項相關文件或辦法都在強調裝配式建筑的重要性,明確了發展目標,技術標準不斷成熟。若還加上各地出臺的相關政策,可謂多如牛毛。但大規模的全行業的推廣,還疑慮重重。為什么?這可能與文件到底能不能執行到位有關。舉個例子,某中部城市,今年3月份剛剛出臺了針對性的文件,從發展目標、政策措施、監督管理、工作要求等四大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規定,但在5月份就發生了市中心某地塊未按裝配式建筑要求建造的事件。盡管最后被地方協會予以反饋,事件才得以停息,但是,這樣的文件執行行為給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是再發多少文件都很難消除的。當然,每一個文件幾乎都提到: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多方主體參與,這個很好,但必須切實做到,扎扎實實執行到位。就像上海一樣,說一不二,不打折扣,才能真正取得實效。
二、是發展思路到底“能不能”切合實際
我們看到,現在發展裝配式建筑基本上都是大型央企、實力很強的民企,甚至不是建筑企業的一些大型平臺公司也開始進入裝配式建筑,但根本沒其他中小民營建筑企業什么事。雖然現在無論是誰開口閉口都在談論裝配式建筑,但真正有實際動作的,還比較少,大多處于觀望或疑慮狀態。
一方面,裝配式建筑如火如荼,另一方面,裝配式建筑又冷如冰霜,到底是為什么?這可能與發展思路有關。從具體工作而言,發展裝配式建筑需要投入的資金非常巨大,非中小企業所能為。
同時,還需要加大人才培養、技術研發、基地建設,尤其是具有廣闊的市場需求。在沒有資金實力、技術能力也不足、市場前景不明朗的前提下,貿然進入裝配式建筑,可能并不是明智的抉擇。那么,到底怎么辦?只有激活更多企業的參與,才是正道。無論哪一個行業,都不是哪一家,或哪幾家企業的獨舞,而是所有主體的共同參與,建筑行業也是一樣。
發展裝配式建筑,不是今年總提到這幾家,明年又只能提到這幾家,而沒有什么新的主體的進入或參與,否則,對于行業發展根本不利。要激活更多的企業參與,其策略在于引導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開展合作,前者可以大而全,后者小而精即可,前者整合產業鏈,后者在某一個專業做到專且精,能夠滿足產業鏈上的某一個需求就可以了。這個行業足夠大,不需要所有企業做到什么都會,但什么都不會,必然被市場淘汰。
合作但不替代,競爭但不對立, 這是需要我們都思考的問題。
三、是成本收益比到底“能不能”引起蜂擁而至
做工程的都知道,現在的工程利潤率實在是太低了,甚至有人直言:利潤都低到塵埃里去了。但是,這種趨低的態勢至今仍然沒有得到緩解。
舉個很觸目驚心的例子。最近,在某縣一次道路改造工程競標中,竟然有1000多家企業參與,而標的只有1000多萬,本來只能坐300人的會議室,最終連走廊、過道都擠滿了人,達到了幾千人。看著一屋子的人,你能想到行業競爭已經到了如此觸目驚心的地步!而且,這樣的工程,最終基本上都是下浮了20-30%才能承接到,這樣的中標價,其利潤可想而知,也就造成了偷工減料、二次經營、反復簽證、變更設計、質量安全事故頻發等行業頑疾的出現。
舉這個例子是想說,發展裝配式建筑,也要考慮到成本收益比,如果投入成本過大,或者一味壓低成本,但是利率空間不斷縮減,企業收益過低,對市場主體的吸引力就不會很大,這個是很明顯的道理。現在由于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成本還不具有一定優勢,所以很多地方都出臺了補貼政策。
下一步,希望這樣的補貼政策能夠覆蓋更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不僅在基地、項目建設,而且在科技研發、人才引進,甚至辦公樓購置、增值稅抵扣等方面,都能給予一定補貼,或許就能引起更多企業蜂擁而至。一定不要再出現在某一個工程投標中擠滿一屋子人的景象了!
裝配式建筑一點思考
業內很多權威人士都有一個共識,就是現在的中國社會已經到了追求質量,而不僅僅關注價格的階段,提供品質高、質量好、經久耐用的產品,更能獲得消費者的青睞。相反,即使價格再低,但是質量不好,最終還是要被淘汰。裝配式建筑就是這樣的產品,從技術體系、工藝標準、安全性能、質量穩定性等方面,都比現澆建筑具有很多優勢,對于像“積木”一樣的不穩定性的認識,這是一種宣傳上的誤導。實際上,裝配式建筑抗震性、PC安全性、防滲漏、外墻保溫等,都已經達到了行業前沿水平。
同時,還有很多對于超高層建筑不能適用裝配式建筑建造方式的擔憂,實際上這也已經有專家做過專業的分析,其擔憂也不存在問題。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遠大住工的遠大可建小天城項目,建筑面積18萬平方米,創造了19天57層的建造新速度,樓高200多米。而所謂的19天,是指除去了停工和下雨、大風等不宜施工時間,建成有效的地面以上建筑的天數。大樓采用的是可持續建筑模塊化材料,95%的工程量在遠大工廠內完成。就此觀之,我們無須擔心裝配式建筑的在現在以及未來建筑業發展的重要地位。
那么,既然質量、安全、性能、適用性等都已經解決,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就是提高社會認可度和可接受度。現在的國人,對高質量的產品已經可以負擔得起,社會生產方式也已經開始發生大變革,需要做的就是,政府、企業、媒體都應加大宣傳引導,轉變社會公眾理念,提高社會公眾認識,不斷推動裝配式建筑的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