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經濟與生態的雙贏,南京黃龍峴茶文化旅游村又捧回一項國家級榮譽。生態環境部日前公布首批4個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項目參考案例,江蘇南京黃龍峴茶文化旅游村綠色發展與鄉村振興項目就是其中之一。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自2020年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聯合推動開展EOD試點工作以來,全國上下已先后有300多個試點項目入選國家庫。黃龍峴究竟有何獨特之處,能從眾多項目中脫穎而出?
誰來主導?
“市場的手”和“政府的手”共同發力
沿著江寧西部旅游環線雙車道的柏油馬路一路向前,沿線丘陵起伏、綠意盎然,江寧街道牌坊村黃龍峴自然村宛如一顆明珠鑲嵌在青山綠水間。村里翠竹掩映,千畝茶園層層疊疊,不少游客自駕前來體驗田園慢生活。
“別看現在黃龍峴環境好、人氣旺,二十年前這里還是出了名的窮山溝。村里連條像樣的路都沒有,青壯年都外出打工養家。”村民阮從林回憶說。
轉機始于一場系統性變革。2013年,乘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東風,江寧區委、區政府決定啟動黃龍峴的開發與建設,依托其獨特的山水資源和茶園竹林風光,大力發展“美麗經濟”。
問題隨之而來,誰來主導這一項目?幾番調研論證后,當地政府決定運用市場化運作機制、充分發揮國企平臺作用,由南京江寧旅游康養產業集團一體化實施,利用其專業優勢,將農村道路建設納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項目統一規劃,積極主導全村環境整治、完善旅游服務設施、指導農戶經營等。
專業人做專業事,結果自然事半功倍。江寧旅康集團跳出“就環境治理環境”的傳統思維,以EOD模式將生態修復、產業開發、文化傳承一體推進。3.2億元的投入資金中,21.2%用于改善提升村莊生態環境,剩余部分精準導入茶產業升級、民宿集群和文旅設施建設,形成“治理投入—產業增值—反哺生態”的閉環。這一頂層設計的“超前性”,避免了“撒胡椒面式”投資,使生態治理成為產業發展的“催化劑”,短短三年時間,金陵特色茶鄉就已享譽全國。
“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是尊重經濟規律的體現,EOD模式本身就是市場行為。”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生態文明建設與規劃研究室主任劉勇華說,黃龍峴創造性運用市場化、一體化機制,明確政府與企業職責邊界,通過打造“小而美”“小而特”的EOD模式實施場景,實現了由過去封閉落后的小山村到全國知名美麗鄉村示范村的蝶變,成為踐行“兩山”理念的生動實踐。
錢從哪來?
產業經營收益反哺生態環境治理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產業興旺是基礎。然而,長期以來,生態治理資金短缺、產業發展低效等問題,制約著鄉村發展。黃龍峴的創新實踐,將生態環境治理的公益性與關聯產業的收益性深度融合,破解了傳統鄉村發展中“環境治理投入大、產業收益反哺弱”的困局。
5月4日清晨的黃龍峴村,薄霧繚繞在2600畝茶園間,采茶人指尖輕捻嫩芽,茶香與竹林的清新氣息交織。沒到中午,村里已熱鬧起來,四面八方的游客涌入這個面積0.91平方公里的小山村,采茶制茶、農家美食、咖啡垂釣、露營民宿,這里應有盡有。
土生土長的邢有龍在村里經營著一家龍鳳茶餐廳,抽空他和記者聊起天來。“如今村里茶葉供不應求,農家樂也是生意火爆,特別是節假日可謂一桌難求。這真是要感謝政府,老百姓的日子是越過越好了。”話還沒說完,顧客便催著邢有龍點菜了。
同樣忙碌的還有村民吳茂才,這段時間,打電話找他買茶葉的絡繹不絕。作為村里第一批茶農,老吳種了30多年茶葉,“以前由于交通不便,知名度不高,黃龍峴茶葉大多被茶商收購,一斤僅售兩三百元,辛苦一年只有約1萬元收入。”
黃龍峴開發后,茶農們開始嘗到好生態的“甜頭”。科學綠色的茶葉種植技術被引進來,生物病蟲害防治技術“黏板”被引入茶園;現代化茶廠隨之成立,專業技術團隊帶來先進的炒茶、制茶理念,一炮打響黃龍峴茶葉“湯色綠明、香氣高長、滋味鮮醇”的名氣。黃龍峴茶特色品牌“龍針”“龍毫”于2016年、2017年連續榮獲南京市雨花茶質量評比金獎。
“我們在項目啟動初期確實面臨資金壓力,但我們看到了黃龍峴的潛力,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引入社會資本,逐步建立起可持續的盈利模式。如今,黃龍峴已構建‘鄉村+’現代農業、休閑旅游、商貿文創產業鏈條,不僅能反哺生態治理,還能為村民帶來更多收入。”江寧旅康集團負責人說,目前黃龍峴已累計開設50多家民宿和農家樂,每年吸引超100萬名海內外游客觀光,當地村民人均年收入從約1.8萬元提升至約11.1萬元。去年,黃龍峴茶葉年銷售量突破2.5萬公斤,銷售額約3700萬元。
如何可持續?
多方參與構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產業發展收益反哺生態環境治理投入,實現了黃龍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目前,該村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95%以上,垃圾分類設施覆蓋率達100%,項目范圍內水體水質穩定達到Ⅲ類標準。空氣負氧離子峰值濃度高達3512個/cm3,被中國氣象局授予“中國天然氧吧”稱號。
游客接待量逐年提升,黃龍峴如何保持好生態?牌坊村黨總支書記邢有明表示,除了持續的生態治理投入,激發廣大村民參與環保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為關鍵。
“2019年,村里給每戶配備了干、濕兩個垃圾桶,通過張貼標語、環保課堂、發放學習手冊、志愿者入戶等方式,讓村民們了解亂扔生活垃圾的壞處。”邢有明回憶道,垃圾分類在黃龍峴推行得很順利,守護生態、愛護家園的可持續發展信念已經在小村莊落地生根,并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越來越多的村民意識到,黃龍峴本質上吃的是“生態飯”,發展的是“美麗經濟”,不能一邊發展、一邊破壞,更不能“吃了上頓、不顧下頓”。
為維護生態環境和美麗家園,黃龍峴村民還自發簽署了《環保公約》。社區則結合景區接待工作,加大在轄區內張貼標語,發放學習手冊和宣傳材料,舉辦宣傳活動,營造“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良好氛圍。
“環保不是政府的事,而是我們的飯碗。”站在村口的《環保公約》簽名墻前,村民王興隆說,通過環保公約自治,他經營的農家樂收益比以往翻了好幾倍,不僅提高了家里的經濟收入,還維護了黃龍峴的共同利益。
EOD模式是農業生態環境治理的重要抓手。“通過‘政府+部門+企業+村民’協同參與,黃龍峴證明,生態治理能成為鄉村發展的‘第一生產力’。”劉勇華表示,黃龍峴的成功關鍵在于四要素:精準定位生態優勢、市場化運作機制、政策協同賦能、村民深度參與,當生態治理從“成本包袱”變為“發展資本”,當村民從“旁觀者”轉為“共建者”,鄉村振興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