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推動閩北鄉村振興, 就要著力解決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村發展落后以及農民增收困難等問題, 也只有這樣, 才能更好地提高閩北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更好地提高整體競爭力, 從而增強農民增收的后勁, 提升農村自我發展能力, 進而縮小城鄉差距。要實現鄉村振興, 中機院認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 不斷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 著力破解科技和人才難題
創新被認為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科技則被定義為第一生產力, 而人才更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閩北十幾年來的探索實踐證明, “科技特派員制度”在推動閩北“三農”事業發展上, 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在新時代背景下, 閩北山區要更好地實現鄉村振興, 就要持續地深化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 不斷充實新的內涵、豐富新的內容, 讓其發揮出新作用、煥發出新活力。
1 聚焦服務“三農”
要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堅持把服務“三農”作為出發點和原動力, 把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與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 與建設美麗鄉村、壯大村集體經濟結合起來, 與打好脫貧攻堅戰結合起來, 完善新型農業社會化科技服務體系, 提升科技興農、創新支撐的整體水平[2], 以期更好地推進農業農村的現代化, 更加高效地推進新時代“三農”的新發展。
2 創新運作機制
要以改革的思路和辦法創新運作、完善機制, 探索科技特派員服務公司運營機制, 堅持“政府、市場、社會”三方聯動、一體運作, 堅持“寶塔型”科技服務體系、“漏斗型”要素導入體系兩型融合、無縫銜接, 促進資源整合、政策集成、精準導入、打通資本、科技、人才等各類要素對接發展需求的“最后一公里”。
3 強化導向激勵
要著力在政策上突破, 利用一系列含金量較高的優惠政策和保障措施, 讓科技特派員真正愿意下到鄉村, 同時也能真心實意地留在農村基層, 更好地為農村基層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同時, 優化科技特派員隊伍的管理制度, 在科技特派員隊伍中深入開展向廖俊波同志學習的活動, 鼓勵和引導他們拼搏干事、擔當盡責, 努力打造懂技術、愛“三農”的科技特派員隊伍。
(二) 著眼于產業發展, 以產興農, 推動閩北鄉村振興
產業發展, 產業興旺, 則農村繁榮有希望。閩北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在產業化發展上發力, 做活資源文章, 發揮生態優勢, 憑借產業基礎, 從各個縣域的基本實際出發, 在休閑農業發展、特色水產養殖、綠色畜禽養殖、特色農產品種植、食品深加工等方向努力, 堅持從過去的粗放型發展向集約型發展, 從傳統發展模式向現代發展模式轉化, 更加注重環境保護, 更加注重資源的高效利用, 更加注重品牌打造, 更加注重產品質量體系建設, 努力突破科技、金融、市場、人才等短板, 全力構筑符合閩北山區的農業產業發展路徑。
1 要堅持生態優先、保障有力
要把生態保護放在突出位置, 在充分考慮環境友好、資源可承載等因素基礎上, 著眼于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市場供給平衡等, 更好地圍繞供給側結構改革, 緊盯各類市場群體, 有針對性地發展訂單農業、高效農業、循環農業, 推動農產品生產供給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2 要堅持資源節約和循環農業一體化
針對閩北資源短缺的現實問題, 要把水資源、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擺在重要位置, 加大在循環農業發展上的投入和支持引導力度, 堅持資源節約和循環農業一體化的發展路徑。比如, 可以嘗試林業的多種經營, 發展林下農業經濟;將農業和畜牧業結合得更加緊密, 將農產品種植與飼草料種植相互交替、忙閑時段交叉利用等, 諸如此類的模式還有很多, 值得探索、創新和推廣。
3 要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主導并舉
農業發展對市場信息的反饋具有滯后性, 特別是農民的文化和知識水平相對欠缺, 加上獲取相應信息的渠道不夠暢通, 很容易造成信息不對稱, 從而在農業生產經營上跟不上市場步伐。這就要求政府部門要加大服務的力度, 加強對農民的引導, 這體現在扶持政策的制定、資金的投入、監督執法層面的規范、品牌打造和市場開拓的支持等方面。只有在更好地在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的同時, 充分發揮服務型政府的職能, 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動發展格局。
4 要堅持發揮生態優勢, 推動“青山變金山”
閩北地區作為福建的重要生態屏障, 其生態優勢就是其發展的優勢和潛力之所在, 也是發展的出路所在, 這也是加快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基本物質基礎。因此, 閩北要更加注重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加快探索新的體制機制, 著力創新創造, 在青山轉化的方式方法上求突破, 在產業發展和技術研發上下力氣, 在鼓勵和引導符合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模式與機制的研究實踐和論證上走在前頭, 從而為閩北“三農”發展提供更加豐富的理論指導和路徑選擇。要堅持項目帶動, 在理論指導下謀劃生成更多的現代農業項目, 在延伸農業產業鏈條上發力, 形成產業集群, 從而有效提升農業生產效率。
(三) 堅持保護資源與環境, 推動閩北鄉村振興
閩北的資源環境約束之一, 就是耕地資源有限。因此, 為推動鄉村振興, 應重點實施補充耕地的項目和建設高標準農田的項目, 在保有耕地總量的基礎上, 努力擴大耕地規模、提升耕地質量。只有這樣, 才能更好地保障整個農業生產的基礎條件, 才能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以及各種農產品的持續供給。
1 保障基本耕地紅線
土地是稀缺和不可再生資源, 特別是耕地, 要按照既定的土地規劃方案, 嚴格控制亂占耕地行為, 對突破紅線的違法行為要加大打擊力度, 以法律的手段, 確保守牢紅線、底線。要嚴格執行耕地的占補平衡, 對合規占用耕地的, 要求必須先補齊指標再占用, 先補充耕地后再確定占用面積, 通過嚴格規范, 引導其盡量少占用甚至不占用耕地。要加強部門協作, 形成保護耕地的強大合力, 同時要借助現代化、信息化的手段, 加強耕地監管監測。要強化機制引領, 通過正向引導和負面懲戒, 樹立起保護耕地的良好導向。
2 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要用好國家、省、市等有關政策, 推進土地整理、現代化水利設施建設、機耕道建設、土肥改良等, 不斷改善耕地質量, 提高耕地抗自然災害能力。同時, 要充分發動社會力量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 特別是要依托南平市現有的中低產耕地資源, 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社會主體, 加大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投入力度, 形成良田共建、資源同享的強大合力。
3 增加土壤有機質
要在提升土壤的有機質上下功夫, 擴大土肥測定范圍, 有針對性地加大土壤改良的力度, 特別是要減少化肥農藥使用, 提倡使用農家肥, 鼓勵綠肥種植。在農閑時段也可發展多種作物輪種, 甚至是農牧混合或者是農漁混合, 比如養殖稻花魚、利用稻后養殖雞鴨鵝等, 以此改變土壤的單一耕作利用狀況, 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 不斷提高土壤的肥力。
4 提升耕地質量
對建設用地要占用的耕地, 要注意保護和保留原有的耕作層, 將這些肥力較好、較為適宜種植的土壤, 重新用于新增耕地或者中低產能和檔次耕地的改良。要想方設法增強耕地特別是新增耕地、中低產耕地的質量, 建立和完善標準體系, 加大工程手段的運用, 以提高耕地的質量, 提升耕地的產出和產量。
“科技特派員制度”在推動閩北“三農”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一) “科技特派員制度”的誕生
1999年, 南平市針對農業農村發展中突出存在的科技“缺位”問題, 把破解“三農”困境的第一腳踩在科技上, 于當年2月往農村選派了第一批科技特派員, 開展科技服務工作。
“科技特派員制度”適應了廣大農民盼望掌握現代農業科學技術、依靠新的農業科技走上致富道路的迫切愿望, 這一做法, 使得長期缺乏技術和人才的農村, 如久旱逢甘霖, 廣大農民在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終于迎來了技術破解的一天。它使得科技人才在廣闊的農村舞臺有了用武之地, 也使得渴盼學習新技術的農民有了良師益友, 推動了農民素質的提高和農業技術的推廣普及, 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生產效益。
(二) “科技特派員制度”的推廣
在探索實踐中, 南平市的“科技特派員制度”不斷完善。2000年, 在“科技特派員制度”的基礎上, 南平市又陸續下派村支書和三大助理 (流通助理、金融助理和企業助理) ;2002年以后, 南平市提出了“一體運作、互動聯動”的思路, 從更高水平和更高層次上促進科技特派員工作在農村基層的深入開展;從2002年開始, 國家科技部在借鑒南平市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的經驗基礎上, 連續召開4次全國科技特派員工作經驗交流會, 試點也從西北地區擴大到西南地區。在總結了南平模式、寧夏模式、新疆模式等經驗基礎上, 2017年11月9日, 科技部又在南平建甌成功召開全國科技特派員工作現場會。
截至2017年底, “科技特派員制度”已經在全國的31省 (市、自治區) 的1 039個縣 (旗、建設兵團) 推廣, 科技特派員總數達6.3萬人。
(三) “科技特派員制度”在推動閩北“三農”發展中的作用
閩北不僅選派科技特派員進村, 還將其派往產業鏈、重點項目、企業等不同的領域中。“科技特派員制度”在基層開花結果, 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擁護, 在政治建設、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管理和生態保護等方面都起到積極作用。
1 在閩北農村政治建設方面的作用
科技特派員一方面積極為廣大農民提供科技服務, 一方面積極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主張, 帶頭踐行黨的各項決策部署, 以優良的作風帶動了基層的作風轉變, 加快了地方的民主政治建設, 使得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更加和諧, 進一步夯實了黨在農村的戰斗堡壘和執政基礎。
2 在閩北農村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
“科技特派員制度”更好地將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推動了農業供給結構的有效改變。全市累計推廣的新品種、新技術, 達到了13 290項 (次) , 實施科技發展項目數達11 523項[2]。自1999年以來, 閩北農民的人均純收入每年的增長率都在9.9%左右, 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年均增長率都在10%以上, 這兩項指標的增幅多年來都排在福建省前列。
3 在閩北農村文化繁榮方面的作用
科技特派員在各地所舉辦和組織的各種培訓、指導活動累計達12.8萬場, 受益的農民朋友達675萬人次。這些培訓和指導活動, 既普及了新型實用技術、傳播了先進科學知識, 也讓農民的思想觀念、生活習慣、鄉風文明等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4 在閩北農村社會管理方面的作用
在積極開展技術服務、努力幫助鄉親們增收致富的過程中, 科技特派員也做了大量農村群眾的政治思想工作, 以團結群眾、凝心聚力, 促進和諧穩定。在此過程中, 農民的民生得到了保障和改善, 獲得感、幸福感以及安全感等都得到有效提升。自2013年以來, 南平市在全省的綜治考評中, 連續四年居第一名, 境內的平安村覆蓋率達91.8%, 平安家庭覆蓋率則達97.4%。
5 在閩北農村生態保護方面的作用
科技特派員們努力工作, 在生態養殖、小流域治理及特色小鎮、水美城市、美麗鄉村等建設中獻計出力, 促進了生態文明和美麗南平建設。特別是最近幾年, 南平市獲得的國家級“金字招牌”就有農業可持續發展示范區、低碳城市試點、節能減排財政綜合示范城市、循環經濟示范城市、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智慧城市等。
結語
在新時代, 黨和國家將“三農”工作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提出了鄉村振興的偉大戰略, 并進行了深入的部署。做好“三農”工作, 讓農民致富、農業繁榮、農村興旺, 是包括閩北在內的地方政府應認真加以謀劃并實現的重要任務。作為“科技特派員制度”發源地的南平, 享受到了制度創新帶來的紅利, 應當更好地總結經驗, 真抓實干, 持續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 加快構建農業產業新格局, 堅持保護資源環境, 更好地破解新時代背景下的“三農”問題, 使科技在鄉村振興中精彩綻放, 使科技人才在服務鄉村振興中實現自我價值, 使閩北的鄉村振興在機制的繼承、創新、發展中, 從美好的藍圖走向更加美好的現實。(作者:陳秋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