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鄉村振興、推動城鄉融合的關鍵路徑。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作為黃河流域生態功能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豐富的自然與人文資源,但在鄉村振興進程中仍面臨生態環境壓力較大、產業發展模式粗放、人居環境有待提升等挑戰。如何在生態文明視域下探索崆峒區和美鄉村建設的新路徑,成為亟待解決的時代課題。生態文明不僅是一種發展理念,更是關乎民生福祉與可持續發展的系統性實踐。崆峒區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必須以生態文明為引領,統籌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與民生優勢,從而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有機統一。本文擬從規劃引領、生態產業培育、人居環境改善、科技推廣及鄉風文明建設等方面展開探討,提出崆峒區建設和美鄉村的對策建議,為同類地區提供參考與借鑒。具體如下:

一、堅持規劃引領,促進綠色發展
和美鄉村建設是具有復雜性和系統性的工程,建設之前要結合實際科學統籌規劃,做到規劃先行。制定鄉村發展規劃堅持綠色發展觀念,立足鄉村人口分布、土地利用、產業布局、歷史文化和生態環境基礎,整合鄉村資源,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堅持“一村一品”,突出發展特色。發揮規劃引領作用要突出農民在推動和美鄉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推動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全方位變革,多措并舉,以圖文、案例的形式,通過多媒體、通訊、會議、文化活動等方式宣傳綠色生活和生產,加強理念更新,提高農民和美鄉村建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二、挖掘生態資源,發展生態產業
以“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目標,推動生態資源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推動生態化產業改造,對鄉村現有產業進行整合管理,淘汰落后產能,對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產業進行優化升級,加強資源整合集約化利用,推動產業朝著生產潔凈化、資源循環化、發展低碳化方向發展。立足鄉村特色資源和生態優勢,創新產業業態。發展鄉村新能源產業,擴大南北兩塬鄉村地區光伏發電及風力發電項目投資,發揮南北兩塬禽畜養殖優勢擴大有機肥生產規模,“變廢為寶”,推動鄉村生產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依托城市的旅游需求,挖掘鄉村生態資源,結合特色資源,打造生態田園、森林康養、森林人家等農林旅融合產業。發揮大寨海寨溝、白廟陽光虎山生態園、麻武月明半日閑居等一批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示范帶動作用,打造南北兩塬精品旅游線路和涇河川區生態示范園,把鄉村的“綠水青山”轉化為農民的“金山銀山”。
三、提升人居環境,推進民生建設
深入學習推廣“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提高人居環境整治水平。一是廁所改革。完善基礎設施,推進污水管網向農村延伸,尤其加快鄉村衛生廁所的建設。堅持因地制宜改廁,不搞“一刀切”,宜水則水、宜旱則旱,水旱結合。通過技術及設備更新,推進改廁糞污治理、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二是污水治理。有計劃分步驟延伸城市污水管道半徑覆蓋范圍,先川區后塬區,由沿街村莊不斷向內延伸。推動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生活污水通過技術處理用于房前屋后“四小園”或農田灌溉,糞肥等黑水通過管道、吸糞車或其他方式收集,經過集中式化糞池、厭氧發酵池等處理后,實現資源化再利用。三是垃圾治理。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置體系。進行垃圾分類,推廣“零碳社區”建設模式,變“廢”為“寶”,提高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經濟價值。
四、推廣科學技術,強化要素扶持
推動和美鄉村生態化建設要努力促成生產生活方式的更新,綠色科技是推動農村生態建設的關鍵抓手。生產生活方面:推廣農業新科技、新材料、新裝備,開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引進新型智能肥料技術,研制可降解綠色農膜技術,推廣新型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利用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提升廢物資源化利用水平。選用節能低碳生活用品,推動生活方式朝著電氣化方向革新,搭建互聯網信息平臺,通過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減少生活資源浪費。農村發展方面:選用低碳環保材料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引進技術,推動鄉村能源轉換,在鄉村推廣光伏發電技術,利用閑置屋頂安裝光伏發電設備,兼顧能源清潔化和經濟效益雙重需求。創新農村治理方式,將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化信息技術融入鄉村治理過程中,建立最直接、資源浪費最少的和美鄉村治理模式。
五、培育鄉風文明,涵養內生動力
文明鄉風是和美鄉村建設的靈魂,推動和美鄉村生態化建設要深入挖掘鄉村綠色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展現村莊魅力。一要弘揚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農民群眾積極、正面、友好的價值取向,發揮農民在鄉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引導農民積極參與村規民約的制定,增強文化“軟約束”。二要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加強對勤儉節約優秀傳統美德的宣傳,倡導村民文明祭祀,減少婚喪嫁娶中的鋪張浪費,培養村民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意識。三要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為載體,引導群眾自覺抵制落后思想,幫助村民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和追求,為和美鄉村建設注入持久內生動力,守住和美鄉村建設的根與魂。(作者:郗海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