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設施漁業發展情況
2023年貴州安順市設施漁業產業發展面積約16萬米2,其中設施化養殖模式主要集中在高位池循環水養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水庫漂浮式內循環槽養殖、陸基圓桶養殖等。據不完全統計,現有建成的設施化養殖池、桶、槽數量在600(個/條)左右,養殖品種主要為鱸魚、斑點叉尾、鱘魚、黃顙魚等。目前整體養殖規模程度不高,生產面積不大,品種較單一,相信經科學規劃和合理布局,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二、存在的問題
1.產業用地受限2021年,安順市小Ⅱ型及以上蓄水工程168座,有效庫容81.9億米3;冷流水資源點有401處,可開展冷流水養殖的流水點170多處,流量在0.5米3/秒以上的有22處。雖然有充足的水源條件,但喀斯特地區山地丘陵多、平地少,適合漁業產業發展的資源點位,受地形、地質、交通、水資源管理、基本農田保護等因素影響,開發利用成本高、難度大。
2.傳統養殖方式跟不上發展需求在新時代
養殖業迅速發展的同時,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越發重視,養殖污染和生態環境保護矛盾逐漸凸顯。傳統養殖方式較粗放落后,高密度養殖引起的病害頻發和環境影響,加上缺乏合理發展規劃與產品結構調整,傳統水產養殖難以滿足當下的高質量發展需求。
3.養殖設施設備現代化水平有待提高雖然該市發展漁業時,引進不少先進高效的設施設備,但除個別龍頭企業和大型養殖戶外,總體的裝配率和使用率不高。設施裝備普遍較陳舊或落后,機械化、設施化程度遠不及水產業發達地區,特別在物聯網遠程監測控制、水質凈化調節及尾水處理環節較為薄弱,制約著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4.養殖經營較分散,產業化程度不高全市具有規模大、生產力強和影響力大的漁業龍頭企業數量偏少,養殖生產主體多為個體戶或集體,大部分養殖戶處家庭式分散經營,在技術掌握、資源整合、市場競爭、品牌影響力等方面不具優勢,甚至存在部分水產品高質低價的現象。
5.品種結構較單一,產出價值受限目前池塘、山塘養殖品種大多為草魚、鯉魚、鰱鳙魚等,對貴州本地消費市場需求較大的如斑點叉尾等品種養殖較少,不到養殖主體的10%。在穩定發展傳統養殖品種基礎上,未能注重水產品種結構調整和名優特新品種養殖的大力推廣,導致漁業產業缺乏多元化、品牌化發展。

三、發展設施漁業的必要性和意義
1.喀斯特地區對傳統養殖的制約安順市地處貴州省中西部,是喀斯特地貌發育成熟和典型集中的地帶,屬高原型濕潤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市降水豐沛,獨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許多地下暗河,地下水溫常年保持穩定。雖然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和適宜氣候溫度,但位于華南喀斯特地貌中心,喀斯特面積占72%左右,山高坡陡,降雨豐沛地表沖刷強烈,生態環境較脆弱。因山多平地少,池塘面積較小,傳統養殖生產難以滿足產量高、質量優、規模大的要求。
2.設施漁業養殖優勢設施漁業是20世紀中期發展起來的,融合了機電、工程、環保、生物科學等多學科,結合專業養殖技術,實現養殖魚類全年的穩產、高產,具有節地、節水、集約化、高密度、智能化管理等特點。實現在分散且有限的土地資源基礎上,提升效益,擺脫現有規模小、產能較落后的局面。設施漁業不僅適合喀斯特地區水土地資源分布不均的環境推廣運用,也符合國家倡導的,以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為目標,推動漁業現代化進程的發展理念。
3.發展規劃尋新路安順市制定出臺的《安順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20-2030)》《安順市生態漁業“十四五”振興規劃(2021-2025年)》中提及,預計依托冷流水資源發展流水池、高位池等山地設施漁業,充分利用灌溉型水庫開展工程化循環水養殖,其中設施漁業計劃發展的規劃點位共計104個,面積約2270畝,養殖體積約84萬米3。綠色生態、高效高產的現代設施漁業養殖,為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四、設施漁業養殖模式介紹
1.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技術
利用機電、化學、數控等現代科學技術,對養殖水體調節、餌料投喂、尾水處理等,實行半自動化或者全自動化管理的集約養殖方式。具有占地面積小、生產周期短、資源利用率高、受自然環境影響小的優點,與傳統養殖方式相比能節水60%~80%,一般水體重復利用率在90%以上,即每日補充水量為養殖水體的10%左右,養殖廢水經水處理技術,減少環境污染。海、淡水養殖均可運用該項技術模式,常見工廠化淡水養殖品種有加州鱸、羅非魚、鱘魚等。
2.集裝箱循環水養殖技術
科學利用集裝箱開展規模化的循環水養殖技術模式,采用定制的20英尺標準集裝箱(可納養殖水體25米3),通過循環化推水、生物凈水、流水養魚、疾病防控、集排污系統、智能監測監控系統等科學技術,開展綠色生態養殖,該技術模式可分為陸基推水式和“一拖二”式。具有占地面積小、節約水資源、運輸裝卸靈活、減少對土地挖掘破壞等優勢。在調控室可通過物聯網的實時監測實現遠程監控、遠程調配等技術操作,對水質監測、溫度控制、餌料投喂、糞污收集等管理可實現智能化。
3.池塘流水槽循環水養殖技術
該模式利用養殖池塘中2%~5%的面積建設養殖水槽,其余區域修建生態化凈化系統,在提升池塘水資源利用率時,降低餌料系數提高轉化率進而減少養殖成本。因裝配有智能增氧設施設備,在高密度養殖和高溫時節,養殖魚類也可正常進食和穩定生長;集中的流水槽也方便病害防控環節的操作。流水槽部分占池塘總面積5%以下,剩余95%的區域用于調水養水和集排污的凈化區,軌道式收集系統可定期收集30%以上的殘餌糞便,雙軌道可實現收集60%以上,保障產品品質和質量安全的同時,實現環境友好型發展。
4.高位池循環水養殖技術
作為近年來新興的集約化陸基養殖,基地通常修建集中連片、較高的、底部呈鍋底狀的規格圓形水池,搭配進排水系統,安裝現代化曝氣增氧、機械推水設施,保障池內高密度養殖情況下的含氧量和水體循環流動。在池底建設中央排污區,加上集污池、水處理系統、增氧系統,其中水處理包括機械過濾、泡沫分離、微生物處理等,達到對水質的調節控制,在養殖過程中加注少量新鮮水源即可。具有占地少易管理、高密度、高單產、資源利用率高、尾水環保處理等優點,在提高水產養殖產量、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方面具有現實意義。
五、發展建議
1.科學規劃,提高資源利用率
積極開展水、土資源調查摸底,結合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和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工作,依托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生態漁業“十四五”振興規劃,掌握養殖品種、生產規模、優良土著漁業資源等基礎信息,科學規劃布局,裝備現代化節水漁業設施設備,降低污染可能,在有限的資源上拓展養殖空間。
2.強化基礎設施和裝備建設
提高機械化、自動化和信息化水平,通過加裝智能監控監測系統、增氧單元(如液氧罐、制氧機、微孔曝氣裝置等)、智能投餌機、水質凈化裝備、底吸污系統等現代化養殖設施設備,實時掌握養殖水體及尾水中pH、溶氧、渾濁度、氨氮等理化指標,保障養殖尾水能達標排放,達到機械化、集約化、智能化的養殖水平。
3.深度優化產業結構,重塑市場競爭優勢
以市場為導向,引導養殖主體打破傳統養殖觀念,由大宗水產品養殖向名特優水產品養殖方向轉變,推廣鱘魚、斑點叉尾、加州鱸、虹鱒、南美白對蝦等養殖品種,引進試驗示范禾花鯉、黃顙魚“黃優1號”、異育銀鯽“中科3號”等優良品種,大力推廣新技術、新模式。
4.提升規模組織化程度,延伸產業發展鏈
以培育壯大集體經濟為載體,培植龍頭企業,推廣“企業+合作社+農戶”等組織模式,加快產業由傳統單一的分散養殖,向規模化、設施化、園區化方向轉變。積極探索水產品加工業建設,加大市場銷售和流通,加強同旅游業的融合發展,提高漁業附加值。
5.加強人才隊伍培育,提升人員綜合素質
市、縣兩級要積極組織,努力創造條件舉辦技術培訓班,或聘請相關專家授課,為從業人員豐富專業知識結構,增強實際操作和指導能力,加強設施漁業養殖發展的隊伍建設。(作者:劉思成,帥潤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