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城鄉結構的快速變化,傳統的單一規劃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復雜多變的農村發展需求。為解決多規合一背景下村莊規劃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本文依托某村莊實際規劃情況,并深入分析了在實際規劃過程中出現的內容沖突與不一致性、規劃銜接不暢、生態環境與建設用地矛盾等問題。其次,針對具體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有效措施,以此為相關人員提供實踐參考。
一、村莊概況
案例村莊位于典型的平原農業區,人口約為1,500人,村域面積約為5平方公里。村莊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和大豆等傳統作物,同時兼有少量林果和養殖業。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村莊逐漸受到外來發展壓力,人口外流和土地利用變化成為突出問題。村莊現有的基礎設施相對陳舊,供水、供電和道路等公共設施已難以滿足居民的日常需求,尤其在雨季時常出現道路積水和交通不便的情況。此外,村莊生態環境面臨嚴峻挑戰,水土流失、耕地污染和生態破壞等問題日益加劇。隨著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村莊規劃與區域發展規劃的銜接不暢,導致村莊的發展定位模糊,土地資源配置不合理,公共設施與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實施未能有效滿足村民的生活和生產需求。因此,在多規合一的背景下,對該村莊進行實用性規劃迫在眉睫,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二、多規合一背景下村莊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2.1 規劃內容沖突與不一致性
案例村莊的現有規劃方案存在明顯的內容沖突。例如,農業用地規劃和新興產業發展用地規劃之間存在矛盾。村莊現有的農業用地占地約3.6平方公里,占全村總面積的72%,但區域發展規劃中又提出了將30%的農業用地轉換為建設用地以發展鄉村旅游和小型工業,這導致了土地利用功能的沖突。此外,村莊的住房擴建規劃與已有的綠化帶規劃也存在不一致,村莊西北部原本規劃為綠化帶的0.3平方公里土地,目前被占用用于居民建房。
2.2 村莊規劃與區域發展規劃的銜接不暢
案例村莊的規劃在與上級區域發展規劃對接時出現了脫節現象。區域規劃要求該村莊作為周邊城市的“綠色供應基地”,增加農業產值20%,但村莊本身的規劃更側重于發展鄉村旅游和新型產業。由于缺乏有效的銜接機制,導致村莊在具體實施時,資源分配和政策支持無法協調,出現土地資源配置錯位的情況。區域規劃要求的1.2平方公里農田保護區在村莊規劃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實際保留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
2.3 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用地需求的矛盾
案例村莊在平衡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用地需求時面臨巨大挑戰。根據相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村莊內約有0.4平方公里的濕地需要保護,禁止進行任何形式的建設活動。然而,村莊的建設規劃中卻提出在濕地附近開發0.2平方公里的生態旅游設施,這不僅可能破壞原有的濕地生態,還導致了建設用地和生態保護的直接沖突。同時,隨著村莊人口的逐漸增加,每年新增的住宅用地需求約為0.05平方公里,但可供開發的建設用地資源卻日益緊張。
三、多規合一背景下實用性村莊規劃的有效措施
3.1 建立多規協調機制,減少規劃不一致性
多規合一的背景下,案例村莊規劃內容沖突與不一致性問題的產生原因主要是傳統規劃體系中,不同類型的規劃(如土地使用規劃、建設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往往由不同部門獨立制定,缺乏有效的協調和整合機制。為實現資源配置的科學性和可持續發展,案例村莊需建立能夠確保各類規劃協調一致、相互支持的多規協調機制。
案例村莊可從數據存儲方面入手,在多規合一的背景下建立集成化的信息平臺來促進數據共享和溝通交流。這個平臺可以集成土地利用數據庫、人口統計數據庫以及經濟發展數據等關鍵信息[2]。例如,該平臺可以將每塊土地當前用途、面積(精確到0.01公頃)、潛在用途以及受影響居民數量等詳細信息存儲到數據庫中,并實時更新與國家和區域政策相關的變動情況。基于具體數據,案例村莊規劃人員在制定或修改任何規劃時,應采用基于模型的評估方法來預測不同決策方案對村莊發展各個方面可能產生的影響。
3.2 村莊與區域聯動規劃,實現共同發展
案例村莊的規劃在與上級區域發展規劃對接時出現脫節現象,導致資源分配和政策支持無法協調,尤其區域規劃要求的農田保護區面積未能達標。這種情況如果不及時解決,極易影響村莊和區域的共同發展目標,最終導致村莊經濟發展與區域整體規劃的方向不一致。為實現村莊與區域聯動規劃,確保共同發展,案例村莊規劃人員首先需建立多層級的聯動規劃機制,以便確保村莊規劃和區域規劃的協調性。這種聯動機制首先需要明確雙方的核心發展目標。
在案例中,區域規劃的目標是將村莊打造為“綠色供應基地”,并要求農業產值增加20%,代表需要保留并優化農業用地。而村莊自身規劃更側重鄉村旅游和新型產業的發展。為此,必須通過對土地資源的重新配置,找到農業發展與鄉村旅游之間的平衡點。規劃過程中,為確保農田保護區面積達到1.2平方公里,規劃人員可以引入土地資源分配模型,利用優化算法來計算各類用地的合理比例。
實際規劃中,考慮到村莊總面積有限,若僅依靠增加農田面積來實現區域規劃的目標會影響村莊自身的發展規劃,所以案例村莊需進一步優化農業生產效率,即引入現代化農業技術和設施,提升單位面積的農業產值。同時,設立“聯動發展基金”統籌資源。該基金由村莊與區域共同出資,專門用于支持那些既符合區域農業發展要求,又能夠兼顧村莊自身旅游業和新型產業發展的項目。為進一步強化村莊與區域的聯動,規劃人員還可建立周期性的規劃調整機制,確保村莊規劃能動態適應區域規劃的調整。每兩年進行一次區域與村莊規劃的聯動評估,量化評估各項指標的完成情況(如農業產值增長率、旅游收入增長率、新型產業的貢獻度等)后及時進行調整。
3.3 合理分配建設用地,平衡環境與建設需求
案例村莊在平衡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用地需求規劃之間存在矛盾,其難點為如何在不破壞關鍵濕地生態的前提下滿足日益增長的建設用地需求。規劃過程中,既要維護生態環境的完整性,又要滿足村莊發展的實際需求,如住宅和生態旅游設施的建設。對此,規劃人員需確定所有現有土地資源的使用現狀與潛力,尤其是要精確測量和劃定濕地保護區域的邊界。根據相關部門的環境保護規劃,濕地的總面積為0.4平方公里,禁止任何建設活動。同時,村莊還計劃在濕地附近開發0.2平方公里的生態旅游設施。
在這種情況下,案例村中規劃人員可以采用基于優化算法的土地資源分配模型。為減輕建設對濕地的潛在影響,案例村莊規劃人員應采取緩解措施,例如在濕地保護區周邊設立緩沖帶,用以減少人類活動對濕地的干擾。這些緩沖帶可以優化植被的選擇和布局,盡可能種植本地耐水植物,增加生物多樣性,同時提供一定的游憩空間以分散游客流量??紤]到新增的住宅用地和生態旅游設施的需求,案例村莊可以探索立體建筑的設計,以減少地面占用面積,提高建設項目的空間利用效率。例如,規劃人員可以設計多層的住宅建筑和垂直花園,不僅節約土地,還能提升居住環境的綠色指數,為實現這些具體措施,案例村莊可以引入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對所有土地資源進行精確測繪與分析(如圖1)。GIS可以幫助識別最適合建設的地塊,同時監控濕地的生態變化,確保建設活動不會對濕地生態產生不可逆的影響。

圖1 基于GIS的無人機地籍測繪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多規合一的背景下,實用性村莊規劃的研究和實踐,對于推動鄉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研究表明,有效整合和協調各類規劃,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村莊發展策略,不僅能夠提升村莊的整體規劃水平,還能增強規劃的實施效果,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未來,隨著多規合一理念的不斷深入實踐,村莊規劃將朝著更加科學、協調和高效的方向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相關人員需不斷推陳出新,及時調整規劃策略,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經濟環境。(作者:鐘俊華 黃起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