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審批標準調高后,中國城市正拉開新一輪地鐵修建審批的“爭奪戰”。
今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意見》(下稱《意見》),意在讓中國城市地鐵修建進入有序推進的階段。此后,隨著蘇州軌道交通規劃獲批,更多城市亦調整策略,加快新規劃的編制速度。
對城市軌道交通產業進行重新定位的背后,是軌道交通的需求正在向廣大三、四線城市下沉的事實。近期,淄博、湖州、滎陽、眉山等市均將軌道交通建設納入長期發展方案中。而在多地行政區域調整的浪潮中,中國進入城市區域調整時期,對于能夠引領城市發展的軌道交通而言,需求還將進一步擴大。
在全新的軌道交通競爭當中,哪些城市能夠拔得頭籌?在即將于10月12日召開的2018國際軌道交通產業發展新都峰會上,由西南交通大學與每日經濟新聞聯合編制的全國首個基于大數據分析的城市發展潛力榜——“中國城市軌道交通發展潛力榜”將重磅發布,為中國軌道交通未來發展繪制出城市全景圖。
地鐵引領城市新發展
隨著中國城鎮化速度不斷加快,城市在獲得空前發展之機的同時,也吸引資源的加速聚集。有數據顯示,自2010年至2016年,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城區總面積擴大了1.2倍。
今年,城鎮化的話題再度升溫——截至9月初,已有11地撤縣設市獲批。這是20年以來來自政策層面的再次“松綁”,也代表著中國城市格局將迎來全新的調整時期。
由于在城市發展中具有引領作用,交通基礎設施在城市面積不斷擴大、謀求新一輪發展的過程中已顯示出更為突出的重要性,而準入門檻較高的城市軌道交通開始受到更多城市的青睞。截至今年7月,中國共有43市得到正式批復,可以建設以地鐵、輕軌為主的城軌項目,其中,34個城市已建成投運城軌線路總長達5021.7公里。
更多三、四線城市紛紛出臺政策,期望搶占先機。有媒體統計,《意見》出臺后并未打消城市建設軌道交通的熱情,浙江湖州市、四川眉山市、河南滎陽等城市均進行了軌道交通線路公示。而對于已有線路的城市,新區、開發區等地亦是地鐵開通線路的重點考慮范疇。
西南交通大學相關負責人指出,軌道交通對城市發展帶來的影響已趨于多樣化,能在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城市承擔不同功能。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軌道交通建設的重點,更多轉向中心城市與各類城市新區,以及高鐵站、機場等重要交通樞紐的連接;在成都、重慶、杭州等地,軌道交通既需要提升密度,又要用來拓展外部空間;在更多城市,則仍用于重點區域、重要節點的高效率連接。
事實上,在提升軌道交通引領城市新發展的過程中,產業一直是扮演者重要角色,也是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內核。以本次峰會的主辦方之一的成都市新都區為例,新都軌道交通產業功能區作為成都市軌交產業“一校一總部兩基地”之一,已形成以中車成都為“龍頭”,近30家核心配套企業為支撐的產業集群,總投資超過130億元,重點發展地鐵、有軌電車、城際動車組車輛制造和維修、動車組高級修及轉向架等核心配套產品。已建成并揭牌中車成都西南研發中心,并積極爭取城際動車組制造資質和動車組高級修資質落地。
產業發展的同時,帶來了技術、產業和人才,城市綜合實力進一步提升,發展不斷加速。
再定義城市軌道交通潛力
若觀察每一輪地鐵城市的建設標準,經濟與人口一直是最重要的指標。對比 2003、2018兩年文件,對申報建設地鐵城市,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門檻由100億元增加至300 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由1000億增至3000 億元以上,而人口指標則由城區常住人口放寬至市區常住人口。這與城市經濟穩增長、加強以人為本的理念是一致的。
但在已邁過準入門檻的城市之間,軌道交通運營能力仍存在差距。一個例子是,作為中國最早開通地鐵的城市,截至去年底,其運營總里程已達608公里,而大多數中國地鐵城市運營里程不到其一半。
這種數量的差距并非與實際需求相匹配。在許多城市熱門時間的熱門地鐵線路中,客運強度已到達能夠承載的上限,而城市路面的擁堵情況亦需要更多地下線路進行疏解。
據每日經濟新聞高質量發展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國城市軌道交通發展潛力榜”正是綜合考慮城市軌道交通的供給與需求兩個維度,對城市軌道交通進行再定義,以全方位評價其發展潛力。其中,對于軌道交通供給情況,該榜單將充分考慮城市軌道交通在建里程、線網密度以及負荷強度等指標上的表現,進行完整畫像。
作為該榜的發布方,西南交通大學是中國軌道交通發展中最重要、影響力最大的高等學府,擁有全世界軌道交通領域最完整的學科體系和科研基地。而全球用戶超5000萬的每日經濟新聞是國內最具影響力的主流財經媒體,不僅信息采集傳播能力突出,還擁有高質量發展研究院等多個高端智庫,在大數據挖掘和應用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諸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已將地鐵線路里程納入其新一輪城市發展總體規劃當中。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指標,軌道交通的潛力還將是城市在優化發展格局、發掘新增長空間等方面能力的重要體現。
那么,究竟誰將成為軌道交通最具發展潛力的城市,并在城市邁向高質量發展時期實現彎道超車?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