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的部署與要求,推動農業現代化與城鄉一體化互促共進,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探索農業農村發展新模式,實現“村莊美、產業興、農民富、環境優”的目標,財政部決定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工作。
田園綜合體申報條件
財政部日前下發《關于開展
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2017年,財政部確定河北、江西等18個省份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中央財政從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資金、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補助資金中統籌安排,支持試點工作。
☑ 每個試點省份安排試點項目1—2個。
☑試點省份財政部門應于2017年6月30日前,分別向財政部農業司(國務院農村綜改辦)、國家農發辦報送
田園綜合體試點材料(附電子文檔光盤)。
田園綜合體試點立項條件
1、功能定位準確
圍繞有基礎、有優勢、有特色、有規模、有潛力的鄉村和產業,按照農田田園化、產業融合化、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路徑,以自然村落、特色片區為開發單元,全域統籌開發,全面完善基礎設施。突出農業為基礎的產業融合、輻射帶動等主體功能,具備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一體化發展的基礎和前景。明確農村集體組織在建設田園綜合體中的功能定位,充分發揮其在開發集體資源、發展集體經濟、服務集體成員等方面的作用。
2、基礎條件較優
區域范圍內農業基礎設施較為完備,農村特色優勢產業基礎較好,區位條件優越,核心區集中連片,發展潛力較大;已自籌資金投入較大且有持續投入能力,建設規劃能積極引入先進生產要素和社會資本,發展思路清晰;農民合作組織比較健全,規模經營顯著,龍頭企業帶動力強,與村集體組織、農民及農民合作社建立了比較密切的利益聯結機制。
3、生態環境友好
能落實綠色發展理念,保留青山綠水,積極推進山水田林湖整體保護、綜合治理,踐行看得見山、望得到水、記得住鄉愁的生產生活方式。農業清潔生產基礎較好,農業環境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治理。
4、政策措施有力
地方政府積極性高,在用地保障、財政扶持、金融服務、科技創新應用、人才支撐等方面有明確舉措,水、電、路、網絡等基礎設施完備。建設主體清晰,管理方式創新,搭建了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建設格局。積極在田園綜合體建設用地保障機制等方面作出探索,為產業發展和田園綜合體建設提供條件。
5、投融資機制明確
積極創新財政投入使用方式,探索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綜合考慮運用先建后補、貼息、以獎代補、擔保補貼、風險補償金等,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向田園綜合體建設。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加大金融支持田園綜合體建設力度,積極統籌各渠道支農資金支持田園綜合體建設。嚴控政府債務風險和村級組織債務風險,不新增債務負擔。
6、帶動作用顯著
以農村集體組織、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組織引導農民參與建設管理,保障原住農民的參與權和受益權,實現田園綜合體的共建共享。通過構建股份合作、財政資金股權量化等模式,創新農民利益共享機制,讓農民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7、運行管理順暢
根據當地主導產業規劃和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培育水平,因地制宜探索田園綜合體的建設模式和運營管理模式。可采取村集體組織、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等共同參與建設田園綜合體,盤活存量資源、調動各方積極性,通過創新機制激發田園綜合體建設和運行內生動力。
不予受理情況:
未突出以農為本,項目布局和業態發展上與農業未能有機融合,以非農業產業為主導產業;不符合產業發展政策;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差;違反國家土地管理使用相關法律法規,違規進行房地產開發和私人莊園會所建設;鄉、村舉債搞建設;存在大拆大建、盲目鋪攤子等情況。
田園綜合體重點建設內容
重點抓好生產體系、產業體系、經營體系、生態體系、服務體系、運行體系等六大支撐體系建設。
夯實基礎
完善生產體系發展條件。集中連片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田園綜合體區域內“田園+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整合資金完善供電、通信、污水垃圾處理、游客集散、公共服務等配套設施條件。
突出特色
打造涉農產業體系發展平臺。圍繞田園資源和農業特色,做大做強傳統特色優勢主導產業,穩步發展創意農業,強化品牌和原產地地理標志管理,構建支撐田園綜合體發展的產業體系。
創業創新
培育農業經營體系發展新動能。通過土地流轉、股份合作、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等方式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優化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增加農業效益。
綠色發展
構建鄉村生態體系屏障。積極發展循環農業,充分利用農業生態環保生產新技術,促進農業資源的節約化、農業生產殘余廢棄物的減量化和資源化再利用,實施農業節水工程,加強農業環境綜合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