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徑通幽,花木深。走在百侯古鎮古巷,內心瞬間平靜,仿佛置身歷史長河,滄桑歲月娓娓道來。這里有美得令人窒息的自然風光,有經歲月淘沙后的歷史文化,這里是客家民居的大觀園。
作為梅州首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百侯素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人才之鄉”美稱,在歷史上顯赫一時,然而相比江浙一帶的古鎮,仍稍顯黯淡。
為恢復昔日盛景,謀求高質量發展,如今百侯正舉全鎮之力規劃打造歷史文化特色小城鎮。“突出以文化旅游產業驅動、美麗鄉村建設聯動、高效休閑農業帶動三大抓手,深入挖掘系列人文優勢資源,同時打造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新業態,著力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大埔縣百侯鎮黨委書記鄧越林說。
古韻新生▶▷
活化古民居 打造文化大觀園
“詩書世家”“兄弟七進士”“一腹三翰院”“一同懷四魁”“同榜七魁”……在百侯鎮,流傳著許多文人的故事,張翱詩賦與宋湘齊名,“狀元之師”楊纘緒名滿京華,丘神童故事眾口相傳。明朝末年到清代,小小百侯鎮考中的翰林有5人,進士24人,文武舉人134人。因此,這里曾一度成為粵東文化的中心。
百侯人才輩出,曾有“北有曉莊,南有百侯”的美譽,百侯中學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全國“生活教育”理論四大基地之一,1985年,百侯中學被省教育廳列為“廣東省陶行知教育思想實踐基地”。
走進百侯中學,一座古香古色的禮堂“行知禮堂”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據介紹,“行知禮堂”建于1933年,當時百侯中學創始人楊德昭為迎接以陶行知為首的教師隊伍前來實踐“生活教育”理論,特籌措資金新建了一棟教學綜合樓即“行知禮堂”,秉承著“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等優秀的教育理念,百年來,百侯中學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革命和建設人才。
從百侯中學出來,行走在鵝卵石鋪砌而成的小鎮巷道里,兩邊古樸的建筑靜靜佇立,每一扇斑駁的大門背后都有一段令人驕傲的故事,等待著人們去傾聽、傳頌。
明清時期,發達的文化和經貿活動,為百侯積累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留下了大量的文獻、詩詞、歌賦、楹聯、石刻,也留下了具有客家特色的“府第式”民居群,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古民居建筑120多座。一條條用鵝卵石鋪成的巷道聯通了數百座深宅院落,有華美精致的肇慶堂,有西洋風極為濃郁的海源樓,還有小橋流水的企南軒……這些古民居有的為商人所建,大多工藝精雕細刻,色彩濃烈;有的為文人所建,大多古樸典雅,處處體現屋主志趣。2010年,百侯鎮成為梅州第一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為充分彰顯古韻和客風,近年來百侯鎮將古民居群和人文進行活化,分別把古民居打造成“百侯翰林文化展覽館”“百侯農耕文化博覽館”“百侯國學博覽館”“僑批館”“宗祠文化展覽館”“進士世家”等系列文化展館,用會說話的古建筑詮釋百侯人文歷史的源遠流長。
同時,還在古民居開展“國學講學 弟子規班”、“漢服嘉年華”、“百侯漢風柚香杯微攝影大賽”、大埔“圍龍講堂”等系列文化活動。前兩年,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在百侯鎮侯南村的古巷道中舉行,讓更多的人關注到這個充滿歷史韻味的小鎮,也讓小鎮人氣暴漲。
據了解,在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過程中,百侯鎮積極實施“文化強鎮”和“旅游活鎮”發展戰略,在保護、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努力構建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新格局,打造了一個投資近8000萬元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客家古鎮文化旅游區。
該景區位于鎮域核心區侯南、侯北村,占地面積約3平方公里,分為“百侯印象”“耕讀世家”“古巷風韻”“墟市舊夢”“侯北人家”等五個主題片區,以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及保存完好的官廳式古建筑群為依托,集古鎮觀光、歷史探尋、文化休閑、科教娛樂、民俗體驗等功能于一體。
顏值提升▶▷
優化城鄉環境 營造文明氛圍
每天清晨,侯南村的村民楊肇豐都會在村里散散步,近年來村里的變化他都看在眼里,“我在深圳待了20年,2008年回來的,那時候村里的環境沒有現在好,現在路面干凈了許多,還有保潔員,跟城里的生活沒兩樣!”
楊肇豐所說的環境改變,2011年是個轉折點,隨著該鎮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侯南村村委會通過各種方式讓村民共同參與。該村村干部告訴記者,每年年底村干部就會上門收取垃圾費,村民都非常積極。
“征收垃圾費以前是沒有的,現在很規范,收了垃圾費,大家也不會亂扔垃圾。大家共同協助保護環境,像有人扔垃圾都會互相勸說,這樣是不好的。”楊肇豐笑著說。
今年47歲的楊炯祥是村里聘請的清運員,他同時也是村里的貧困戶,通過這份工作,他每個月有了2700元的固定收入。據百侯鎮鎮政府的工作人員介紹,在鄉村振興工作中,他們優先照顧貧困人員,為他們安排就近、穩定的崗位。
如今,在百侯鎮,已經很難見到“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的情況了。據了解,該鎮不斷加大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力度,從完善村莊保潔制度、加強環衛宣傳工作、擴大鎮村垃圾收集點覆蓋面等方面著手,不斷強化督促檢查,狠抓工作落實,進一步健全完善了“戶收集、村集中、鎮運輸”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模式,實現鎮容村貌大改觀。
“累計投入700多萬元資金,先后完成了侯南、曹鲇、舊寨里等10條共19.8公里的道路硬底化建設工程,加快構建全鎮內暢外聯的交通網絡體系。”百侯鎮鎮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同時,該鎮還大力開展“栽花種樹,綠化鎮村”大行動,實施完成了景區電瓶車道兩旁、各村主干道綠化提升工程,全面提升綠色百侯的“美麗指數”。
在百侯獨具特色的騎樓老街上,可以看到商鋪鱗次櫛比,但沒有擁堵的情況,“現在車多了,亂停亂放和占道經營容易造成塞車,自從3月份整治以后,老街又恢復了暢通!”在附近居住的吳伯說。據了解,今年3月,百侯鎮開展了街道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重點整治“六亂”,包括亂搭亂建、亂堆亂放、亂設攤點、亂拉亂掛、亂貼亂寫亂畫、亂扔亂吐,取得明顯成效。
產業融合▶▷
壯大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新業態
沿著蜿蜒的古鎮巷道前行,一個種滿花草的別致院落映入眼簾,暖陽灑在白墻灰瓦上,恬靜悠然的“氣質”不覺讓人身心放松。這是坐落于百侯名鎮旅游區旁的特色民宿——如意客棧。
民宿經營者是一對“80后”夫婦,11歲時楊志揚便離開了家鄉百侯,在他印象中,村里遍地都是低矮的老房子和隨處可見的垃圾堆。多年過去,都市快節奏的生活讓他和妻子池鳳有了逃離的想法。時值新農村建設熱潮,百侯古鎮煥然一新,游客日趨增多,一次返鄉時家鄉的美麗山水風光讓他觸動很深,因此有了回鄉經營民宿的想法。
今年年初,如意客棧開始營業,假日期間三層小屋共11個房間基本爆滿。“有些游客在網上找到了如意客棧,過來住下后就不愿離開,還有些搞藝術的游客會到古鎮采風,晚上住客棧,白天就到肇慶堂等建筑里‘發呆’。”楊志揚笑著說,今年至今,他接待了不少珠三角甚至國外倫敦等地的游客。這是百侯鎮為加快民宿產業發展,打造特色旅游產業的一個縮影。
“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實現旅游接待水平質的提升,百侯正不斷加快補齊景區食宿配套短板,目前全鎮共有延輝樓、如意小苑等4間民宿對外營業,受到了廣大游客的青睞。”鄧越林說,圍繞旅游產業,百侯堅持重點項目建設抓手,在先后完成景區燈光提升、侯南旅游主干道瀝青鋪筑等工程的基礎上,還將扎實推進休閑山莊建設、精品酒店及特色民宿打造等項目。
今年3月,大埔啟動了百侯鎮歷史文化特色小城鎮發展規劃編制工作。根據規劃,擬在2017—2019年實施百侯鎮特色小城鎮建設提升行動計劃。其中產業培育是重中之重,以歷史文化、旅游業為發展核心外,還將結合做好高效休閑農業的發展工作,推動第三產業和第一產業的高度融合發展,積極打造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新業態。
2015年,華農互聯休閑觀光農業基地落戶百侯鎮侯北村。同樣因為是看好百侯的發展前景,這家企業在百侯落地生根。“我們主要打造以果蔬采摘體驗為主的現代化農業基地,目前基地占地250畝,共種植有20多種四季蔬果。”華農互聯休閑觀光農業基地工作人員尤建隆告訴記者,現在來基地的游客越來越多,特別是周末和節假期,停車場車位都停滿了。
該企業目前已投入2000多萬元,下一步還將利用當地特色古民居打造笙曹筱筑精品民宿。“企業希望通過融合休閑、觀光、采摘等元素,不斷提升游、玩、吃等趣味,引客體驗,進而帶動本地特色農副產品銷售,提升農業產業的綜合效益。”尤建隆說。
“從休閑農業發力,百侯正搶抓縣建設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的契機,將侯北村作為我鎮實施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項目的示范點來打造。”鄧越林說,同時不斷擴大武塘名貴花木種植基地、侯南寶暉現代農業基地、舊寨臺灣農民創業園等一批專業化、上規模、有優勢的農業生產基地種植規模,著力增強百侯鎮的發展內生動力。
截至目前,全鎮蜜柚種植面積達兩萬多畝,省市縣級農業龍頭企業突破14家,百畝以上農業基地達44個,農業合作社數量達31家,鎮域特色農業產業規模成效初顯。
對話
大埔縣百侯鎮黨委書記鄧越林:
打好“歷史文化”和“休閑農業”兩張牌
千年古鎮百侯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歷史上顯赫一時。然而,經濟新常態下,以傳統農業為主的百侯面臨著鳳凰涅槃的難題。如何讓百侯煥發出時代的光彩?百侯又將如何打造特色小城鎮?為此,南方日報記者專訪了大埔縣百侯鎮黨委書記鄧越林。
南方日報:百侯打造歷史文化特色小城鎮,基礎是什么?“特”又體現在哪?
鄧越林:一是系列創建工作卓有成效。作為梅州市首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近年來,百侯鎮在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的基礎上,先后獲得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廣東省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廣東省技術創新專業鎮(旅游)等系列“高大上”名片,成果喜人,名聲遠揚,更加彰顯古鎮深厚的人文底蘊。
二是城鎮基礎設施配套日臻完善。先后完成鎮區主干道、舊寨里湖口等系列鎮、村道路提升項目,15個村(社區)公共服務站、衛生站建設(修繕),農村農田水利建設、水圳改造系列基礎工程,為推進特色小城鎮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保障。
三是城鄉綜合環境持續優化。主要通過結合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新農村示范村建設等工作契機,全面推進環境整治和人居提升兩大工程建設,致力構建“路凈、村美、水清、岸綠”的宜居鎮村,提升城鎮形象魅力。
四是特色產業發展初具雛形。文化旅游產業方面,不斷提檔進位,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特質的提升,極大帶動了鎮域經濟發展。休閑農業產業方面,目前全鎮共有省、市、縣級龍頭企業14家,百畝以上基地44個,特色農業種植具有較大的規模效益,這兩大產業將會為接下來特色小城鎮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特”主要體現在歷史人文方面。
一是人文底蘊深厚,人才輩出,素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人才之的美譽。
二是古民居建筑恢弘,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古民居建筑多達120座,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官廳式古民居最多地方。
三是民俗風情獨特。有列入國家、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廣東漢樂、鯉魚燈舞以及五鬼弄金獅、百侯薄餅、百侯牛肉干,民間藝術豐富多彩,頗具特色。
南方日報:百侯在特色小鎮建設中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
鄧越林:一是強化組織保障,擰緊城鎮建設合力。把特色小城鎮規劃建設工作作為全鎮接下來重中之重的中心任務來抓,當成一場攻堅戰役來部署,加強組織領導,并明確責任主體,鼓勁升溫加壓,凝聚強大合力,做到上下同心,步調一致,有序推進。
二是科學規劃編制,挖掘城鎮內在潛力。依托深厚的人文底蘊、豐富的農業資源稟賦等優勢,堅持規劃先行,一張藍圖繪到底。
目前百侯特色小城鎮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已進入公開招投標階段。接下來,我鎮將主要從產業發展摸底、協調實地考察等方面著手,積極配合專業企業編制特色小城鎮建設發展主體規劃,力爭規劃編制既接地氣,又顯特色。
三是實施基礎工程,提升城鎮集聚能力。一手抓環境,全面試行政府購買服務、大包干模式,積極構建長效管理機制,進一步提升城鄉環境保潔水平和管理水平。同時縱深推進南山、白羅“三清三拆三整治”,著力通過示范帶動,全面鋪開新農村建設,提升特色小城鎮顏值魅力。一手抓基建,持續加快鎮區、侯北污水處理廠,東山、曹鲇等村級生態氧化塘建設進度;扎實推進村村通自來水工程、村道提升等工程,不斷增強特色小城鎮集聚能力。
四是注重產業培育,激活城鎮發展活力。搞活做旺文化旅游產業:將特色民宿打造項目作為今后的主抓重點來推進,加快侯北笙曹筱筑耕讀民宿打造、百侯休閑山莊建設等項目進度,力促通過先行帶動,形成連片集聚效應,把特色民宿打造成為古鎮旅游新的精品亮點,助推古鎮文旅產業發展提檔升級。調優做強現代休閑農業。強化產業轉型升級支撐,不斷優化本鎮蜜柚、花生等特色農產品種植結構,擴大種植規模,加快形成規模效應。同時依托系列特色農業園區,融合休閑、觀光、采摘等元素,不斷提升游、玩、吃等趣味,吸引游客體驗,帶動本地特色農副產品銷售,提升農業產業的綜合效益,進一步增強城鎮發展內生動力。
百侯鎮名片
●1985年,百侯中學被省教育廳列為“廣東省陶行知教育思想實踐基地”
●2010年,百侯鎮成為梅州第一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2015年,百侯鎮被評為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
●2016年,百侯鎮被評為廣東省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
●2017年,百侯鎮獲評廣東省技術創新專業鎮(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