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挖掘農業內部增產潛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近年來,為加快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梅河口市圍繞“醫藥健康、食品加工、商貿物流和現代服務業”四大主導產業,通過產業聯動、產業集聚、資產融合、技術融合、體制創新等方式,推動了資本、技術、資源、勞動力等要素在更長的鏈條、更廣的范圍內進行優化配置,促進了農業生產、加工、流通、休閑、科教以及其他服務業的有機融合,創新采取三種模式,有效推動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一)農業產業內部融合型
近年來,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梅河口市積極引導農民以資金、土地經營權、交售農產品入社或入股的方式組建合作社發展加工流通。目前,全市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618個,涉及糧食種植、畜禽養殖、食用菌生產、農機作業、農產品加工等眾多領域,組建形式以資本聯合、產銷聯合、機械聯合、利益聯合、技術聯合多種形式,通過推廣種養結合、農特結合等模式,大力發展循環農業、立體農業和高效農業,積極推動農業內部行業間融合發展,挖掘傳統農業潛力,推進農業一產向二三產業自然延伸。如牛心頂鎮“龍京農機化生產專業合社”農民以土地入股形式,進行水稻生產,合作社新進水稻加工設備,加工的大米由合作社統一進行銷售,實現了“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
(二)農業產業鏈接延伸型
為解決農業生產效益低的問題,梅河口市把培育和發展龍頭企業作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突破口來抓,引導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向前延伸建設基地帶動農戶,以農特產品資源為基礎,以農產品加工業為引領,延長和拓寬產業鏈,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企業實現利潤新的增長點。目前,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310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3戶、省級龍頭企業9戶、市級龍頭企業44戶;重點培育了一批競爭力強、附加值高的優勢產業,如梅河口市阜康酒精有限責任公司,2008年被評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公司以玉米為原料,生產酒精、飼料、色拉油等農副產品,公司采取與農戶簽訂產銷訂單的方式建立“公司+農戶+合作經濟組織+基地”為主的運行模式,公司將加工后銷售利潤以玉米收購價高于市場價的讓利方式返還農戶利益,帶動農戶進入市場化運作,極大促進了全市農業產業化的進程,實現了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目前,公司在省內伊通、樺甸、磐石、東遼、東豐、輝南、柳河以及公司所在地梅河口等八個縣市的158個鄉鎮簽訂了訂單合同,建立了面積200余萬畝的玉米種植基地。吉林正方農牧股份有限公司,為擴大生產規模,將公司孵化的鴨雛以與農戶簽訂養殖協議的方式,養殖后的半成品鴨由公司回收進行填飼,加工生產肝醬等鴨制品進行銷售,通過產種方式與農民建立了長期的“養殖—填飼—加工”一體化生產模式,延長了產業鏈條,提高了產品附加值和生產效益。
(三)農業休閑拓展融合型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與休閑旅游聯動發展,在自身內部融為一體,通過多產業發展和項目的投資拉動,逐步形成了以農產品加工、商貿物流、休閑旅游等為主的特色產業,打造農業與文化生態休閑旅游融合發展新業態,有力地推動了一二三產業在梅河口市重點鄉鎮的融合發展,提升全市經濟發展水平。如雞冠山國家森林公園依托資源和地域優勢,大力發展人參種植、加工、銷售、養殖黑水虻等相關產業,形成了集觀光、休閑、游覽、采摘、度假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休閑體驗園地,成為梅河口市發展旅游產業的典型代表。年接待人數達10萬人次,營業收入達3000萬元元,帶動1000個勞動力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