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在2016中國城市規劃大會平行會議“工業遺產保護利用與城市更新”上,業界權威和專家學者在發言中為沈陽工業遺產保護及開發提供了許多好點子。專家認為,工業遺產利用應采用多元化手段,沈陽工業遺產保護要與城市功能相融合,打造沈陽工業創新中心。
提到工業遺產保護,很多人馬上會想到北京的798藝術區。當前很多地方搞工業遺產保護就是建文化創意產業園,再開些酒吧和餐館,呈現出同質化傾向。對此,優地易建筑設計公司總設計師李濤認為,“人的需求”是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動力。居住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但居住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傳統觀念中居住必須是在住宅小區,但現在很多90后、00后更喜歡居住在有共享空間的地方。為此,專家建議可以考慮把有歷史意義的工業廠房1/3做居住、1/3做共享空間、1/3做創意辦公,這樣就更有生命力。
高級工程師劉巖提出,提升工業遺產的價值有兩種基本策略,一是與原有城市功能互補,如建設文創園區;二是與城市主體功能相融合,如景德鎮瓷都的利用。沈陽本身就是工業城市,那么其工業遺產保護最好納入城市整體規劃,與城市主體功能融合。
很多成功案例說明,工業遺產保護利用沒有固定的“藥方”,要從城市產業特點出發制定方案。
上世紀90年代末,景德鎮國有瓷廠紛紛倒閉,留下了不少破爛不堪的陶瓷廠房。在這片區域上,景德鎮在保留青灰色的窯磚墻、高大煙囪等基礎上,建成了集藝術工作室、休閑劇場、博物館、主題客棧等業態于一體的陶溪川陶瓷文化創意園;上海國棉十七廠原有設備搬遷,上海在空廠房引進亞洲最大的秀場,并增加了品牌服裝店鋪,在空廠區加上辦公樓,如今已經成為國際時尚界互動對接的地標性載體——上海國際時尚中心。
“有人問我,工業遺產利用時做時尚好還是文化、商業好,我認為應該是多元的。”沈陽規劃研究院副院長呂正華表示,沈陽可以選擇有代表性的工業遺產打造沈陽創新中心,做工業信息發布、新產品交流、新技術研發等,引入相關服務業。政府可以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建立良性的運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