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四川、山東、河南等省份也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點省份。截至2023年底,湖南省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250萬畝,全省近2/3的耕地已建成高標準農田。四川省近四年新建高標準農田1403萬畝,累計建成5476萬畝,居全國第五,作為西部唯一的糧食主產省,連續四年獲得農業農村部通報表揚,先后兩次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山東省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整縣推進模式,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7456.7萬畝,連續3年獲得國務院激勵獎勵。河南省目前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8600多萬畝,其中,蘭考縣成為河南省首個全國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縣。

“十五五”時期高標準農田政策導向研判
1、強調數量與質量并重
力爭到2030年建成12億畝高標準農田,按照規劃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增加高標準農田的面積,確保完成既定的建設數量目標任務。在保證數量的基礎上,更要突出建設質量,實現高質量建設、高效率管理、高水平利用,讓高標準農田真正達到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生態友好的標準,切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2、聚焦重點區域
主抓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兩區”,集中力量把水稻、小麥生產功能區盡早全面建成高標準口糧田,確保國家口糧絕對安全。
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和需求,明確各區域的建設重點和主攻方向。東北地區重點加強工程配套,提高建設標準,打造大規模現代化糧食保障基地;黃淮海和西北地區突出高效節水灌溉,解決灌溉保障條件薄弱、田間設施老化損毀等問題;長江中下游地區重點加強灌排設施配套,提升農田抗旱防澇能力;西南、東南和青藏地區著力解決丘陵山區地塊破碎、土層淺薄等問題,促進農業生產規模化機械化。
3、注重生態、綠色發展
以綠色發展為導向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在建設過程中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減少對農田生態系統的破壞,提高耕地的可持續利用能力。通過開展綠色農田建設示范工程,集成推廣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提升農田生態保護能力和耕地自然景觀水平,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有效供給。
“十五五”時期高標準農田發展機會
1、數字農業技術應用方面
(1)智慧化農業技術應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精準農業技術如衛星遙感、無人機測繪、傳感器監測等將在“十五五”時期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得到更廣泛地應用。通過對農田土壤、水分、肥力、病蟲害等信息的精準監測和分析,實現精準施肥、精準灌溉、精準施藥,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降低成本和環境污染。例如,根據土壤肥力的差異精確施肥,既可以減少肥料的浪費,又能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2)智能化農業設備應用
“十五五”時期新建高標準農田逐步推廣智能化的農業機械設備,如自動駕駛拖拉機、智能灌溉系統、無人植保機等。通過智能化設備提高農業生產的機械化、自動化水平,減少人工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例如,自動駕駛拖拉機可以按照預設的路線進行作業,提高作業的精度和效率;智能灌溉系統可以根據農作物的需水情況自動調節灌溉量,實現節水灌溉。
(3)農業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
利用農業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對高標準農田的生產數據進行分析和預測,為農業生產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例如,通過對歷年的氣象數據、土壤數據、農作物生長數據等進行分析,預測農作物的產量和病蟲害發生的概率,提前采取相應的措施,降低生產風險。
2、生態環保與可持續發展方面
(1)生態型高標準農田建設
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將更加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例如,采用生態護坡、生態溝渠等技術,減少農田水土流失;建設農田生態林網,改善農田生態環境;推廣綠色種植技術,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降低農業面源污染。同時,加強對農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
(2)節水灌溉技術升級
水資源短缺是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因此在“十五五”期間,節水灌溉技術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推廣。除了傳統的噴灌、滴灌技術外,還將出現更加高效、智能的節水灌溉技術,如智能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地下滴灌技術等。這些技術可以根據農作物的需水需肥情況自動調節灌溉量和施肥量,提高水資源和肥料的利用效率。
(3)農田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隨著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農田廢棄物的產生量也在不斷增加。在“十五五”期間,將加強對農田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如農作物秸稈的還田利用、畜禽糞便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等。這些措施不僅可以減少農田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還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產業融合與發展方面
(1)高標準農田與特色農業產業融合
結合各地的特色農業產業,建設高標準的特色農業產業基地。例如,在水果、蔬菜、茶葉等特色農產品產區,建設高標準的果園、菜園、茶園,提高特色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推動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同時,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產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的附加值。
(2)高標準農田與智慧農業產業融合
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與智慧農業產業相結合,打造智慧農業示范園區。在園區內,集成應用各種智慧農業技術和設備,實現農業生產的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管理。例如,通過建設農業物聯網平臺,實現對農作物生長環境、生產過程的實時監測和遠程控制,提高農業生產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3)高標準農田與農村電商產業融合
利用農村電商平臺,拓展高標準農田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通過電商平臺,農民可以將自己生產的農產品直接銷售給消費者,減少中間環節,提高農產品的銷售價格。同時,電商平臺還可以為農民提供農產品的市場信息、技術服務等,幫助農民提高生產水平和市場適應能力。
4、管理與運營模式創新方面
(1)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
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需求也將不斷增加。在“十五五”期間,將進一步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育和發展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如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組織、農機合作社、植保服務組織等。這些服務組織可以為農民提供從種到收的全程社會化服務,解決農民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技術、資金、管理等問題。
(2)農田建設與運營的一體化模式
探索高標準農田建設與運營的一體化模式,提高農田的建設質量和運營效率。例如,由專業的農業企業或投資公司負責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和運營,政府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資金補貼。這種模式可以充分發揮企業的專業優勢和市場優勢,提高農田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農田數據管理與服務平臺建設
建立健全高標準農田數據管理與服務平臺,實現農田數據的信息化、數字化管理。通過平臺,政府部門可以實時掌握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情況、生產情況、運營情況等信息,為政策制定和決策提供依據;農民可以獲取農田的土壤、水分、肥力等信息,為農業生產提供指導;企業可以了解農產品的市場需求、價格走勢等信息,為農產品的銷售和加工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