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五五”時期我國低空經濟產業將在技術、場景 及政策三方面迎來重要發展機遇
( 一 )eVTOL 等新技術新應用產業化進程提速,城市 空中交通或成為全球新熱點
近年來,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 eVTOL)成為低空經濟重點技術方向,各國持續推進產品迭代和技術創新,主要國家頭部企業均推進適航證申請流程,行業拐點愈發臨近。美國eVTOL頭部企業Joby已向美國空軍交付第一架eVTOL,預計2025年正式啟動商業客運服務;Lilium已推出5座和7座eVTOL機型,預計2025年取得適航證;Vertical Aerospace推出eVTOLVX4機型,預計2026年獲取英國民航局認證;我國億航智能于2023年獲得民用航空局EH216-S型載人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型號合格證,成為全球首個獲得該類合格證的航空器。據羅蘭貝格預測,2030年全球投入商業運營的eVTOL數量將達5千架,eVTOL有望在“十五五”時期正式邁入產業化階段。而作為汽車等中短距離地面出行模式的 空中替代,eVTOL預計將逐步從旅游觀光、應急救援、物流等場景擴展到城市空中交通場景,進一步打開城市低空經濟市場,帶動城市低空基礎設施建設、飛行保障服務運營、空中交通管理服務等上下游產業創新發展,催生城市空中交通 (UAM) 新業態。據摩根士丹利2023年5月發布的研究報 告預測UAM 市場潛力巨大,2030年全球UAM 的市場規模 將超過550億美元。日韓均已在2020年出臺國家UAM 發展 戰略,中國民用航空總局、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歐洲航空 安全局、新加坡民航局等民航管理機構也已著手布局,UAM 或將成為全球低空經濟產業下一步發展熱點。
(二)低空經濟應用場景持續拓展,“低空+”或將持續 激活新型消費潛力
近年來,低空經濟產業加快與信息通信、交通物流、文 化旅游等業態融合,已拓展出“低空+物流”“低空+農業”“低空+巡檢”“低空+文旅”等多種終端應用場景。美國亞馬遜推出名為“亞馬遜PrimeAir” 的無人機配送服務,此外美國 大多數城市已開展通用航空旅游業務,有5000多架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從事相關航空旅游服務,年均載客達200萬多人次。2024年巴黎奧運會和2025年大阪世博會主辦方確定使用eVTOL提供空中出租車服務,預示著空中交通距離大眾日常生活越來越近。澳大利亞無人機物流公司SwoopAero在過去三年里已完成兩萬次飛行,運輸了大批量的藥品、實驗樣本等醫療物資,交付了約100萬件物品。成都(金堂)通用機場于2021年首次發布3條特色低空文旅航線,為游客提供更加舒適、豐富的旅游體驗。當前國內知名企業加快業務創新探索,全國無人機試驗區增至20家、順豐探索無 人機航空運營(試點)業務創新、京東持續推進全國范圍內 無人機物流配送業務升級、美團加快無人機配送航線試點、 東部通航打造低空“的士”等,將不斷催生更多新場景、新 應用和新業態。隨著政策支持和技術的進步,“十五五”時 期,預計低空經濟將繼續在全球拓展更多的應用場景,帶動 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激活更多新型消費潛力,推動經濟的高 質量發展。
(三)各地相關產業政策將進一步落實,推動低空經濟 市場快速拓展
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 劃綱要》,首次提出發展低空經濟,各地方積極推動相關產 業發展,據不完全統計,30余省市出臺相關產業政策,海南、 安徽、四川等地區頒布通用航空專項政策。2023年12月,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再次明確 打造低空經濟產業,按下產業培育加速鍵,多地密集出臺專 項政策。深圳出臺《深圳經濟特區低空經濟產業促進條例》, 從體制機制、技術創新、基礎設施、應用場景、產業要素等 多方面推動產業發展;合肥出臺《合肥市低空經濟發展行動 計劃(2023—2025年)》,聚焦“空間保障、產業集聚、場景 示范、設施建設”四大領域打造“低空之城”;廣州出臺《廣 州開發區(黃埔區)促進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實施細則》,對符合條件的低空產業項目獎補最高3000萬。當 前,幾市均瞄準千億級產業集群,多措并舉打開低空經濟市 場,根據中國民用航空局發布數據顯示,2025年我國低空經 濟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1.5萬億元,2035年有望達到3.5萬 億元,低空經濟市場潛力巨大。“十五五”時期,尚未出臺 政策文件的各地方將加快低空經濟產業布局,進一步落實操作層面政策文件,推動低空經濟市場持續升溫,在未來幾年 內催生超萬億級產業集群。
二、“十五五”時期我國低空經濟產業思路和目標
“十五五”期間,我國低空經濟產業將以法治化、開放 化、綠色化、市場化發展為導向,堅持和拓展“一二五五” 的發展思路,即聚焦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一 條主線”,夯 實安全發展和低空交通新基建 “兩個基礎”,堅持優化政策 法規環境、創新監管體制機制、推動核心技術創新、提升飛 行保障能力、培育低空應用場景 “五個路徑”, 開 創“五個 新局面”:
——低空保障能力達到新水平。低空空域改革取得實質 性進展,推動低空空域分類劃設,航路航線大幅拓展,在冊 通用機場布局合理,實現分類精準、高效協同監管;
——低空技術創新取得新突破。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 (eVTOL)、 混合動力無人機、新能源動力系統、智慧綜合航 電、空天地一體化低空智聯網等新一代低空關鍵核心技術產品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低空主體規模實現新躍升。通用航空和無人機企業、 航空器、飛行時常、飛行員、執照等數量顯著增加;
——低空產業發展開啟新動能。若干萬億級低空產業集 群培育成效明顯,多個低空經濟示范區示范效應顯著;
——低空應用場景獲得新拓展。無人機應用加快拓展, 傳統工農業作業質量提升,應急救援等公益服務廣泛覆蓋, 短途運輸網絡內聯外拓,物流、旅游等新興低空消費蓬勃發展。
三、“十五五”時期我國低空經濟產業需要解決的關鍵 問題
(一)健全低空空域協調機制
低空空域改革是發展低空經濟產業的先決條件。健全低空空域協調機制,適時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有利于充分開發利用低空空域資源,促進低空經濟各產業鏈和綜合交通 運輸體系的發展;有利于拉動內需、擴大就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目前我國低空空域利用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空域劃分不夠合理、管理體制不夠科學、運行機制不夠順暢、 法規制度不夠健全、政策措施不夠配套、安全責任不夠明晰 等問題還未得到明顯改善。
建議:一是優化空域審批制度, 提高低空飛行審批效率。持續推動低空管理機制改革,將低 空飛行納入國家綜合運輸體系建設,構筑“空中高速”,降低行業準入門檻,激發企業運營活力。二是優化低空空域協 同管理。各級政府與企業因地制宜、跨區域協同劃設空域, 精準分類、明確責任歸屬,制定相關政策文件、標準規范、 工作流程,構建全域低空空域協同運行管理體系,實現高效協同監管。三是加強航空器安全數字化管控能力。加大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在低空飛行監管的應用,提升監控數據的分析、預測和決策支持能力,實現空域精細化管理。
(二)優化低空飛行保障體系
低空飛行保障體系是促進低空經濟產業發展、保證產業 安全的必要支撐。近年來,我國低空保障體系建設逐步開展, 但整體能力較頭部國家仍有落后。低空基礎設施方面,截至 2022年底通航機場數量共有399個,僅相當于美國8%;且 多數城市尚未規劃低空公共航路網,缺乏起降點、中轉站等 低空地面基礎設施。低空飛行服務保障方面,低空航空情報、航空氣象、維系等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尚未實現全面覆蓋, 無法滿足低空空域有效開發利用的緊迫需要。
建議: 一 是加快低空航空機場建設,優化機場布局。明確通航機場布局和 建設標準,依托城市群進行核心通用機場建設的綜合規劃布局,將通航機場建設納入區域發展目標統籌考慮,推動通航 機場與民用運輸機場、其他運輸方式的有效銜接,避免重復建設。優化通航機場建設標準,簡化通航機場建設審批程序。
二是推進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建設。加快建設覆蓋低空報告、監視空域和通用機場、固定運營基地、飛行服務站、專業維修站等基礎設施的飛行服務保障體系,全面提升低空航 空情報、通信監視、航空氣象服務保障能力。
(三)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創新
關鍵核心技術是實現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 雖然目前我國具備通用航空器產品譜系不斷豐富,無人機產業規模全球領先等顯著優勢,但仍然存在技術基礎不夠堅實、高新技術支撐能力不足、開放合作程度不高等問題,不少環節存在“卡脖子”狀況。建議:一是加強專業化創新載體建設,支持高校院所、科研機構和龍頭企業圍繞低空航空器相關的電池系統、飛行控制系統、航電系統、動力系統、燃油系統、智能避障、航空監管、反制以及抗干擾等核心技術開展技術聯合攻關,推進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融合創新,促進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系統集成和工程化應用。二是鼓勵企業建設低空飛行器整機及核心零部件智能工廠,支持有人機、無人機、eVTOL等各類低空飛行器以及發動機、螺旋槳、航空級碳纖維機體、主控芯片、精密元器件、核心傳感器/連接器、電機、電池、機載態勢感知設備等產品研發, 進一步提升整機產品和關鍵核心零部件的產業化規模和效益。
(四)完善低空經濟產業生態
產業生態是低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堅實基礎。我國低 空經濟產業生態正在快速發展,已初步形成產業生態圈。但仍存在無人機操控、航空器維護、低空交通管理等方面的專業人才供給不足,各產業間有效協同和資源整合較難,資金扶持力度不夠完善等問題。建議:一是制定分層次的人才引培計劃。加強行業企業與高等院校、職業學校等合作,優化低空航空駕駛員資質認證流程,通過政府補貼、志愿者服務等方式降低專業人才培訓成本。鼓勵航空公司退休飛行員在低空航空領域繼續從事飛行活動,完善人才引進的激勵機制,提高人才儲備的穩定性和確定性。二是推動產業集群化和跨產業融合化發展。整合區域低空經濟產業優勢資源,以產業園區、產業支撐平臺和重大工程建設為抓手,推動上下游企業融通發展,打造低空經濟產業集群。構建低空經濟產業與其他產業的協同聯動機制,推動低空經濟產業與新材料、新能源、先進裝備等戰略新興產業融合,形成產業發展合力。 三是強化低空經濟產業發展金融支持力度。完善和豐富科技金融服務能力,調動政策性金融、商業投資機構、社會資本等各類金融主體,搭建多元化融資平臺,創新企業融資方式和金融服務模式,保障低空經濟產業發展資金的多源性,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五)加大行業應用場景示范
應用場景是低空經濟發展的廣闊舞臺。低空經濟的發展需要在不同應用場景下形成成熟、可盈利的商業模式,從而 推動低空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我國低空經濟在無人機物流配送、空中巡邏、農林噴灑等領域已展現出顯著的應用價值和廣闊的發展前景,但仍存在已進入領域的相關生產服務活動層次較淺,且許多領域尚處于空白狀態等問題,我國低空經濟市場應用場景受限,亟待商業創新。建議:一是重點打造典型低空經濟產業應用場景。結合飛行體驗、短途旅行、農林作業、應急救援等日益增長的需求,積極開展各種商業應用場景發掘,進一步拓展低空經濟市場。二是建設以低空智聯網為代表的數字化、智能化低空融合基礎設施,推進北斗、5G、人工智能等多種技術深度融合,啟動多場景的產業 化應用試點,重點發展多樣化應用和服務,推動未來低空經濟發展。三是創建國家級低空經濟示范區。制定低空經濟示范區創建方案,明確申報、評選、認定、管理流程。支持在低空經濟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產業鏈培育、重點行業應用、生態體系構建等方面具有優勢和示范引領作用的城市,打造低空經濟示范區。及時總結低空經濟示范區的成功經驗,適時在全國范圍內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