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時期,我國機器人產業既面臨全球科技競爭加劇的外部形勢,又面臨應對“機器人紅利”補足“人口紅利”的內部需求。與此同時,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機器人市場,擁有深厚的機器人產業基礎,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加持下,我國機器人產業迎來自立自強、換代跨越的戰略機遇期,必須圍繞戰略需求,搶抓機遇,全力打造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應用新高地。
一、面臨形勢
(一)各國加快機器人戰略布局,我國搶占全球競爭制高點迫在眉睫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制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主要發達國家均將機器人作為搶占科技產業競爭的前沿和焦點,加緊謀劃布局。美國提出“國家機器人計劃”,旨在建立美國在下一代機器人技術及應用方面的領先地位。歐盟推出投資總額近1億歐元的“2020地平線”機器人項目,正在制定一項人工智能驅動的機器人戰略,以確保歐洲在該領域保持重要地位。日本《機器人新戰略》提出“世界機器人創新基地”“世界第一的機器人應用國家”“邁向世界領先的機器人新時代”三大核心目標。面向“十五五”,我國搶占全球機器人國家競爭制高點迫在眉睫,自主品牌自立自強時不我待,搶抓市場空間發展新機遇機不可失。
(二)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減少,成為機器人需求釋放的長期驅動因素
2017年開始,我國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口每年以數百萬的規模縮減。人社部發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全國“最缺工”100個職業排行中,有41個屬于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快件處理員、裝卸搬運工等職業缺工程度加大。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老齡化進程中,老齡化時代勞動力比較優勢逐漸喪失的情況下,制造業如何獲取新的比較優勢參與國際競爭成為亟待研究的問題。人口進入下降通道之后,機器人將是未來社會不可或缺的取代人工的生產和服務工具。另一方面,機器人可在照顧老年人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隨著老年人的健康與養老需求加速釋放,養老機器人、護理機器人、陪伴機器人等將是未來老齡化社會不可或缺的服務工具,智慧健康養老將成為銀發經濟的重要業態。
(三)機器人產業面臨快速發展新窗口期,經濟新支柱潛力亟待挖掘釋放
隨著傳統支柱行業增速放緩甚至趨于下降,國民經濟的穩健增長亟須培育一批產業規模大、成長速度快、帶動能力強的新支柱產業。而我國機器人產業擁有深厚的產業基礎和蓬勃的發展潛力,并對智能制造等相關行業有顯著的拉動作用。2024年上半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283202臺套,同比增長9.6%,工業機器人裝機量占全球比重超50%,連續多年穩居全球第一。根據《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數據,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從2010年便邁入了快速發展期,工業機器人的使用壽命為10年,這意味著目前我國最初上線的機器人已步入升級換代期;與此同時,在《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國發〔2024〕7號),《關于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措施》(發改環資〔2024〕1104號)等政策支持下,我國將迎來機器人本土品牌加快崛起、市場潛力加快釋放的關鍵機遇。
(四)生成式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的結合,有望開啟新一輪生產力加速周期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橫空出世標志著人工智能向以大模型為特征的通用智能2.0時代邁進,并呈現出更加明顯的知識驅動、跨界融合、人機協同、群智開放等技術特征。當前,行業正加速研發機器人大模型,貫通感知、認知、記憶、情感、學習推理、規劃、行為等環節,構建由多模態感知到行為控制的通用一體化模型。AI技術的不斷進步,正在賦予機器以類似人類的具身能力,機器人具備更強的感知、規劃、控制和交互能力,可在工業柔性化、復雜性生產上貢獻更高的適配度,從而顯著提升現有的生產水平和效率,工業機器人迎來下一發展拐點,人形機器人商業化未來可期。

二、發展路徑
當前,我國的機器人研發與制造企業,仍然依賴外國公司的零件和專有技術,在核心技術自主性、品牌影響力、全球市場占有率等方面與美國、日本等還存在差距。面向“十五五”,需搶抓時間窗口,抓緊彌補不足,推動我國機器人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發展。
(一)圍繞世界科技前沿,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堅。
推進高能級的機器人技術創新平臺和創新載體建設,機器人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深度學習技術以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已有創新載體緊跟技術變革演進趨勢,聚焦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加快關鍵技術突破創新。建設機器人技術應用場景與示范驗證平臺,促進技術迭代升級。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鼓勵企業聯合高校院所組建機制靈活、貫通創新鏈、銜接產業鏈的新型研發機構,把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更多地發揮領軍企業的研發能力,開展重大技術協同攻關,構建核心技術和產業應用的轉化生態。
(二)圍繞產業自立自強,加快打造國內企業“雁陣形”
加快培育具有生態主導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機器人領航企業,圍繞機器人整機、零部件和系統集成等細分領域,加強專業化、差異化發展,打造一批單項冠軍企業。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協同創新、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借助我國與“一帶一路”及其他地區的經貿合作關系,支持國內機器人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推動形成技術與產品的全球布局,積極參與海外項目、尋求海外貿易渠道,建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智造”機器人品牌效應。
(三)圍繞產業轉型需求,開展機器人“千行百業”應用
分層次推動應用普及。在汽車、電子、機械、倉儲物流等已形成較大規模應用的領域,大力開拓高端應用市場。在礦山、農業、電力、應急、醫療等初步應用和潛在需求較為旺盛的領域,以試點示范加速拓展應用空間。在陶瓷、五金、家具等特定細分場景,打造特色服務品牌,形成專業化、定制化解決方案并復制推廣。加強機器人場景供需對接,可梳理應用成效突出、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典型設備、典型場景等進行宣傳推廣。
(四)圍繞科技向善理念,在技術和法律層面予以保障。
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式發展,賦予了機器人自主規劃、決策、行動、執行的能力。機器人將可以替代更多行業的人力,需要制定針對性措施,緩沖其對就業的負面影響;還要充分發揮其對就業的積極帶動作用,借助機器人技術在相關領域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對于智能機器人自主決策與運動規劃行為,還需從技術層面保障人類可對其進行全過程全周期的干預,確保安全可控,并從法律層面明確界定相關的法理責任,促進創新與防范風險相統一、制度規范與自我約束相結合。(作者:王丹丹? 關樂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