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速,特色小鎮的建設掀起了一波熱潮。不過,也要注意到,少數地區在特色小鎮推進過程中,出現了概念不清、定位不準、急于求成、盲目發展以及市場化不足等問題,有些地區甚至存在小鎮房地產化等苗頭。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四部委針對特色小鎮發展現狀聯合發布了《關于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各地區要準確理解特色小鎮內涵特質,立足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機制“新而活”,推動創新性供給與個性化需求有效對接,打造創新創業發展平臺和新型城鎮化有效載體。
特色小鎮應該如何創建?要規避哪些誤區?記者邀請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胡敏、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知名經濟學家宋清輝等專家對此發表看法。
創建特色小鎮要因地制宜
記者:作為人口及產業的核心載體,小城鎮早已成為發達國家城鄉均衡發展的重要經濟活力點,如美國高科技小鎮集聚的硅谷。在您看來,特色小鎮的創建主要應該包含哪些內容?各地應如何因地制宜地打造獨具特色的小鎮?
胡敏:創建特色小鎮其核心就在于一個“特”字,就是要因地制宜、立足地情,打造特色,彰顯價值。因此,創建特色小鎮,一是必須作出全面系統規劃,與地方經濟發展規劃、與新型城鎮化、與振興鄉村發展戰略緊密銜接;二是要與地方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緊密結合,重在產業支撐和服務體系建設;三是要尊重地方歷史文化風俗和農民意愿,必須發揮地方居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四是能夠給村鎮農民帶來實惠,拓展就業創業和增收渠道。這四個方面內容也是我們強調的因地制宜所在,不能千鎮一面,搞政策一刀切、方法一刀切、部署一刀切。為此,就需要科學布局、頂層設計,在充分調研、民主決策的基礎上設計規劃,分步設施,不能急功近利。
宋清輝:特色小鎮并不是簡單的工業園區或服務業集聚區,而是包含“小城鎮、產業、人群、文化、機制”五大核心內容的產業聚集區,并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持續集聚特色產業的創新創業發展平臺。具體而言,特色小鎮的形成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自然形成的特色小鎮,通常會以旅游業為主,例如鳳凰古城、江西婺源;第二種是通過媒介宣傳形成的特色小鎮,例如因娛樂節目《爸爸去哪兒》而出了名頭的雪鄉;第三種則是由政府應上級要求、為了經濟發展,打造的具有政策性的特色小鎮,例如常州的石墨烯小鎮、徐州的沙集電商小鎮等。
白明:要因地制宜突出特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建設特色小鎮,就應該根據當地人口結構、周邊產業、交通物流條件、政策環境等方面來規劃建設。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設計出的這種特色小鎮,就能夠更加接地氣,就能夠更加為人所接受,那就更有特點。
特色小鎮必須有產業支撐
記者:有專家表示,在特色小鎮的創建中,要防止房地產開發過多、過濫,形成“假小鎮、真地產”,改變特色小鎮的本質與特征,擾亂特色小鎮的建設方向。對此,您是怎么看的?
胡敏:這個提法和擔憂是很有道理的。從目前一些地方已經推進的過程看,就明顯存在新的“圈地運動”,不少地方或企業把發展特色小鎮又看成新一輪開發房地產的歷史機遇,又按照上世紀90年代搞開發區的思維和路徑來開發特色小鎮。其實,按照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特征看,單一“圈地思維”已經失去了發展空間,沒有產業支撐的小城鎮開發建設必然誤入歧途,重蹈歷史覆轍。不僅地方財政沒有可能支持,就是社會資本投資也難以跟進,“畫圖經濟”搞特色小鎮是沒有前途的。事實上,發展特色小鎮,首先要做的基礎性工作非常多,比如,農村結余土地和基礎道路的整治,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鄉風民情的重塑,基本治理框架的構建,地方文化脈絡的梳理,等等,不從這些基礎做起,馬上就搞大的規劃,馬上就搞招商引資,“巢”還沒有筑好哪能引來“鳳凰”棲息呢?
宋清輝:我國特色小鎮在歷史沉淀、挖掘和產業創新等方面還不充分,在產業技術方面也不夠成熟,這方面還需要不斷提升。不同形式的特色小鎮具有不同的優劣勢。比如說,全國到處都在發展農家樂、讓大家追走地雞、住民宿,那么特色便蕩然無存。而且這類活動場所多了,各地也沒有什么差異,去往這些地方的游客也會越來越少,所以這類特色小鎮的發展需要限量。
白明:現在,我們看到一些地方,就是這個拿特色小鎮作為概念發展房地產。我們的特色小鎮并不是說就不用包裝了,實際上,特色小鎮不能只發展房地產。當然,特色小鎮,如果說沒有房地產這樣的產業也是不現實的,畢竟這也需要一些基礎設施,比如居住設施的建設等。但是,特色小鎮建設還必須有產業來支撐,這一點至關重要;另一方面,也要與房地產相協調,特色小鎮發展建設要與房地產良性互動。
“特色”才是創建小鎮的核心元素
記者:四部委出臺進一步規范特色小鎮的有關文件,特色小鎮建設是否會降溫?未來,特色小鎮之路該怎么走?
胡敏:立足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機制“新而活”講得好,講出了建設特色小鎮的內涵和精髓。但落實起來并不容易。這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就是要“跳出特色小鎮看特色小鎮”。從目前我國鄉村小鎮來看,僅僅靠自身建設難度相當大。沒有城鄉融合發展,在城鄉融合上做足文章,就會一哄而起,到頭來也必然是“曇花一現”。那么如何融合,就是前面講到的,必須從更高層面,從一個省一個縣,甚至是一個區域的高度加強規劃和頂層設計,必須從建設產業鏈條和城鎮發展鏈條考量。
宋清輝:當前,特色小鎮大熱,但同質化非常嚴重,例如互相重疊、一窩蜂、交叉、重復等,特色小鎮亟需降溫。與此同時,還要防止特色小鎮房地產化。特色小鎮不是有些地方政府所理解的那樣簡單蓋房子,一旦其房地產化就會背離初衷,甚至會拉升土地成本,給特色小鎮帶來庫存。作為中國特色城鎮化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創建特色小鎮重在科學規劃系統安排,即需要對核心產業、特色文化定位、長遠生態保護等進行科學規劃、系統安排。與此同時,還要做到市場主體不缺位、政府引導不越位,真正實現科學規劃,堅決摒棄政府傳統的大包大攬的思維。更重要的是,還要建立完善特色小鎮考核和退出機制,對設計規劃和選址不適合的小鎮,要制定退出名單。總而言之,“特色”是創建小鎮的核心元素,沒有“特色”的特色小鎮不是真正的特色小鎮。
白明:特色小鎮實際上發展的時間并不是很長,出了一些問題我覺得也是很正常的,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方向走偏了,我們要及時糾正,如果說帶來生態環境的破壞,就要堅決制止,如果帶來耕地資源浪費,也要堅決制止。我認為,國家可以出臺一些規定,來進一步規范,比如,規定小鎮可以干什么,就是類似于負面清單似的,不可以干什么。事實上,國家有規范,并不是要求特色小鎮千篇一律,而是更加強調它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