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小鎮是指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以及住建部決定在全國范圍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計劃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引領帶動全國小城鎮建設。
2016年10月14日,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涉及32省份共127個。其中江西4個,吉安沒有上榜。
2017年7月27日,第二批276個中國特色小鎮名單公布。其中江西省8個,我市吉安縣永和鎮上榜。
住建部村鎮司司長張學勤此前表示,培育特色小鎮,主要是打造特色鮮明的產業形態,和諧宜居的美麗環境,彰顯特色的傳統文化,提供便捷完善的設施服務,建設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
那么,特色小鎮該如何架構?如何發力?如何操作?經過梳理,記者整理如下。
特色小鎮的開發架構
——雙核兩區
特色小鎮以特色產業引擎與旅游吸引核為中心,依托核心產業園區與休閑聚集區,形成產業延伸環、居住發展與社區配套網的綜合架構。
特色產業核
特色產業開發具體落地架構主要分為公共配套導入與產業鏈構建兩個方面。
公共配套導入主要分為科(產業科研基地)、教(教育培訓園區)、文(產業博物館)、其他(比如康復療養醫院)等。
產業鏈構建主要是聚焦自身優勢的特色產業為核心,延伸產業鏈,形成“產業本身+產業應用+產業服務”的相關產業集群機構。產業本身(科技產業園、產業孵化園、雙創中心、創想園等);產業應用(應用示范園等);產業服務(產業+貿易、產業+會議、產業+康養、產業+運動、產業+休閑娛樂等等)。
旅游吸引核
旅游產業項目以“旅游吸引核+休閑聚集+商街+居住”的開發架構模式。
旅游吸引核——特色項目吸引核(包括主題樂園、景區等)、風貌吸引核(包括古鎮、藝術、創意等)、廣場吸引核(包括激光水秀、篝火晚會等)、餐飲吸引等。
休閑聚集——餐飲聚集、酒吧與夜間聚集、創意客棧聚集等。
商街——創意工坊街區(諸如百工坊、百藝坊等)、娛樂游樂街區(演藝、洗浴、養療等)、休閑街區與商業地產。
居住——就業與本地居民第一居所、大城市與周末居住第二居所、養老與度假居住第三所等。
特色小鎮典型發力模式
“特色歷史人文+傳統加工制造+旅游” 有可挖掘的獨具特色的歷史人文傳統,比如茶葉文化、絲綢文化、湖筆文化、黃酒文化、青瓷文化等等,同時可以疊加旅游業。傳承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加工制造業,大力發展小鎮旅游業,光大其獨有的歷史人文傳統。
“經典加工制造+時尚設計+旅游”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經典加工制造業,這類型與浙江的特色區塊經濟相對應,在浙江較為多見,其特點是有一定的歷史發展進程,也有一定的發展前景,可以嵌入時尚設計元素,也可以疊加一定的旅游功能,實現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比如海寧皮革時尚小鎮、桐鄉毛衫時尚小鎮、諸暨襪藝小鎮等。
“特色天然資源+旅游度假養生” 具有獨特的天然條件和自然資源,可以發展特色旅游業。或是獨特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如蓮都古堰、景寧畬鄉、西湖云棲、武義溫泉等;或是具有難得的新鮮空氣和潔凈水源,適合休閑度假,利于健康養生,可大力發展健康養生產業,如桐廬健康小鎮、奉化濱海養生小鎮。
“未來新興產業+旅游” 必須是具有發展前景的獨具特色的未來產業,這種特色可以是現代信息、科技、高端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其特點是面向未來。如夢想小鎮、基金小鎮、硅谷小鎮、地理信息小鎮、千島湖航空小鎮等。
特色小鎮的開發周期和培育
特色小鎮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誕生是一個錯綜復雜的過程,需要土地、產業、城鎮、服務、法制等多個方面的配合與交織。為了方便分析小鎮的運營過程,我們將特色小鎮的開發分為土地一級開發或代開發期、產業項目開發期、產業項目培育期、產業鏈整合期、土地二級開發期五個發展階段。每一個階段都對應著不同的資源形態,有著不同的運營要點及目標。
小鎮要堅持“以產立鎮、以產帶鎮、以產興鎮”,促進從小鎮資源到小鎮產業,小鎮產業到小鎮經濟,小鎮經濟到小鎮發展,最終實現產鎮一體、協調發展,為中國特色小鎮提供持續健康發展的動力和支撐。但特色小鎮追求的不是面面俱到的全產業體系,聚焦某個優勢產業。因此,確保某一產業在小鎮中的獨特及主導地位,圍繞其來打造完整的產業生態圈,是激活小鎮經濟,促進小鎮特色形成的重中之重。
特色產業的培育要重點抓好如下兩點:
一要“集中突破”:小鎮的特色產業選定之后,就要遵循特色小鎮的培育要求,將主導產業做精做強。先采取“集中”策略,重點突破,將戰略的注意力集中于產業鏈思維上,挖掘深加工潛力,延伸產業鏈條,把特色產業逐步做精做強,發展產業的核心優勢。特色產業的產業鏈可以比作是特色小鎮的線形核心,核心的重點在于產業主體項目的培育,像栽培樹木一樣,做到“選得準”,重點突擊,保障“立得住”、“長得大”。“選得準”就是要符合產業的整體發展戰略,找到最適合的項目/企業種子;“立得住”就是要重點培護,保證龍頭項目/企業能夠在小鎮扎根,做到本土化運營;“長得大”就是要最優化成長,能輻射帶動新枝,也具備良好的可持續發展效益。
二要“規模發展”:規模效益是在產業發展基礎上,全面提高“低成本生產優勢”和“低成本運作優勢”,在產業研究、產業應用、產業服務、產業營銷方面形成集群發展,在市場競爭中形成規模優勢,保持競爭優勢,獲得持續穩定的發展。特色產業的規模發展優勢除了自身“縱向”產業鏈的壯大完善外,還要在“橫向”完成資金、人才、科技、信息等高端要素的集聚,挖掘歷史人文要素的集聚,充分體現特色小鎮的創新導向,推動經濟要素與人文歷史要素的高度契合,融合產業鏈和創新鏈于一體,構建良好的產業生態圈,增強區域內生發展動力,從而保證特色小鎮的特色化、創新化和可持續性發展。
特色小鎮的產業發展不同于產業園區,更具有開放性和系統性。一方面對外通過與創新網絡的連接,可以將最新的產業創新信息、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甚至創新人才源源不斷的引進到特色小鎮來,推動產業生態圈的實現。另一方面,對內通過協同機制推進特色產業創新戰略平臺的建設,不斷完善特色小鎮企業主體的創新合作交流機制,促進信息和成果的互通共享。通過內外合力推動產業生態系統的創新增長極。
通過橫縱聯合、內外合力,推動特色產業集聚生態圈的形成,進而將實現特色小鎮產業功能、創新功能、生態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現代社區功能的有機融合。
文旅產業IP時代已經到來
自去年7月住建部、發改委等部門提出加快發展特色小鎮以來,各地正通過投資、補貼、獎勵等方式大舉興建特色小鎮。一些地方不顧實際,趕時髦重金打造特色小鎮,只注重“名”,一哄而上、你爭我搶一頂“帽子”、一個“頭銜”,機械式地“復制”,在產業根植性都沒有的情況下就建設特色小鎮,必將造成人力、財力的巨大浪費。特色小鎮如果沒有理念內容(IP)的植入,難有“特色”,就只是鋼筋水泥的混合體而已,也無法避免同質化競爭的厄運。因此今后一段時間里,中國的文旅產業項目都將順應大勢,進行內容(IP)上的角力與競爭。
特色小鎮的IP代表著個性和稀缺性,是特色小鎮獨特屬性的標簽,是簡單鮮明有特色的元素和符號。一個成功的IP,必然具有獨特的核心吸引力及主題,與其他同類IP能形成鮮明的區隔,與自身產業特色完美契合,對市場能夠形成一定的激活效用,并有利于塑造品牌知名度,提升產業引入能力和客戶黏性。
那么IP應如何選擇?又該從何入手呢?
從核心產業入手:特色小鎮的關鍵在于選取具有自身優勢的特色產業,因此可以從核心產業的類型作為項目的IP價值點。浙江省首批特色小鎮依托自身差異化的產業特點,形成了各自差別化的特色小鎮類型。
從區域發展熱點入手:主要有6類,分別是:科創小鎮,高新小鎮,金融小鎮,高鐵經濟小鎮,風情小鎮,制造小鎮。
此外,還要注重引入高人氣的品牌IP,如旅游品牌IP、影視文化IP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