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特色小鎮,是產業升級轉型的重要路徑之一,也是經濟新常態下供給側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本文將從農業特色小鎮的定義、形態特征、規劃要點以及建設意義四個方面入手,為讀者打開認識農業特色小鎮的新大門。
1、農業特色小鎮定義
農業特色小鎮是以特色農業產業為依托,結合綠色生態、美麗宜居、民俗文化等特征,打造具有明確的特色農業產業定位、農業文化內涵、農業旅游功能的“宜居、宜商、宜業、宜養、宜游”的新型現代農業發展空間平臺。它是通過整合農業、城鎮、科技、文化、創新等要素,構建“產、城、人、文”四位一體、農旅雙鏈協同發展的綜合體,以新理念、新機制、新載體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是農業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平臺,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途徑。
2、農業特色小鎮形態特征
彰顯特色農業
農業特色小鎮就是立足農業主題,發揮各地的資源稟賦、比較優勢、獨特魅力,運用現代產業理念打造大農業的產業形態。
融入文化元素。
農業特色小鎮可以依托農耕文化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對傳統農耕技術與生產工具、農耕習俗、格言諺語、鄉村文學做體驗式旅游開發和展示。
兼具旅游功能。
農業特色小鎮的旅游功能往往通過體驗式采摘、觀賞休閑、度假旅游、健康養身、商務會議等形態展現,旅游功能的開發,會涉及旅游產業的“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
基礎設施完備。
農業特色小鎮水、電、氣、暖、網等一應俱全,還需要有與現代生態農業相匹配的生產設施。同時,配置商業、文化、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
環境和諧宜居。
農業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空間布局與周邊自然環境相協調,鎮區環境優美,干凈整潔,土地利用集約,小鎮建設與產業發展同步協調。
3、農業特色小鎮規劃要點
1. 選址
農業特色小鎮的選址,直接決定了小鎮的“特色”所在。通常需具備以下條件:
一是位于城市周邊。一線城市,車程在1小時之內;二三線城市,車程在半小時以內為宜。
二是農業相對發達的地區,有相對充足的可流轉土地。
三是具備良好的生態環境,有可挖掘的自然資源、歷史人文、特色產業等條件。
2. 產業
以現代農業中的規模農業、設施農業、休閑農業和智慧農業為核心構建農業產業體系。最好當地擁有比較獨特的農林牧漁產品。現代農業發展的同時,形成的風貌具備構建良好景觀的條件。同時挖掘具有當地特色的歷史文化、自然資源和特色產業等,形成特色小鎮的輔助產業,構建特色小鎮品牌。
3. 社區
居住社區的首要目標是成為城市居民的第一居所。要建設適于社區居民與農民間交流的空間,打造市民農園是社區居民和農民最好的交流空間和手段。從生活服務、健康服務和快樂服務三個方面構建社區服務體系。
4. 配套
要按照宜居城市標準進行農業特色小鎮的配套設施建設。除道路、供水、供電、通信、污水垃圾處理、物流、寬帶網絡等基礎設施外,重點完善社交空間、休閑娛樂空間、健身設施和文化教育設施建設。尤其在教育和康養等方面,應形成亮點。
5. 景觀
景觀建設以滿足居民需要為主,兼顧游客需要,因此不一定需要按照3A級景區的標準建設,更多的應該考慮實用性。可以通過挖掘當地的特殊歷史人文特色,形成強吸引力的地標性景觀。
6. 農民利益
在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的過程中,農民利益保護是重中之重。要通過提供合理用地補償、土地租賃、企業入股、提供就業機會、提供培訓和良好社會福利等手段,確保農民利益得到切實的保護。
7. 政策機制
農業特色小鎮建設,未必一定是建制鎮。因此要在用地指標、審批和管理權限方面尋求創新和突破。同時,農業特色小鎮的開發,一定要采用市場化的運作機制,政府僅負責政策和規劃支持,具體的運作,要由市場化的企業主體來進行。
4、農業特色小鎮建設意義
一是農業是農民最熟悉的行業。通過高端農業的發展,可以帶動農民提高技藝,增加收入。同時,農業生產也可以成為社區居民和農民間交流的重要連接點,這是其他類型的特色小鎮所不具備的突出特點。
二是通過高品質居住社區的打造,實現城市中產階級改善居住品質的夢想,使農業特色小鎮成為城市居民的第一居所,達到城市居民回流農村的目的。這些城市中產階級可以用自己的經驗、學識、專長、技藝、財富以及文化修養參與到新農村建設和治理,將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帶給農村,重構鄉村文化,自然而然地達到了要素從城市向農村流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