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
鄉村振興不僅僅是未來30余年我國最重要的政治任務與發展戰略,更是關乎著億萬人鄉居生活理想的實現。而縣域鄉村振興,作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核心,更是鄉村振興落地運營的關鍵。
在當下的鄉村振興的大浪潮中,如何在縣域經濟發展中落實鄉村振興?如何實現鄉村產業、鄉村居民和鄉村生活的統籌發展?又如何解決一二三產業融合問題?近日,農業農村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發改委、國開金融等國家級部委機構領導與數位鄉村振興專家共就鄉村振興最新政策進行了深入解讀。
做好一二三產業融合
十九大報告提出,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對此,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原農業部副部長、中國綠色食品協會會長陳曉華提出了以下幾點看法及建議。
第一、要從區域主導產業入手,來推進產業融合。產業是“產業融合”的基礎,由于各地的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不一樣,各地都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優勢主導產業,這些產業在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當中比重很大,影響面很廣。如果使這樣主導產業實現了產業的融合,延長了產業鏈,提升了價值鏈,那么對做強做大農業和農村經濟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時,基層推動產業融合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主導產業融合做好。如果主導產業的融合沒有做好,就很難形成區域的產業發展心得,比如說,大家都在講“產業融合”,卻都不去解決運營產業融合的問題,這就很難起到應有的作用。例如在河南不把小麥產業融合問題講清楚,在南方不把水稻產業融合問題講清楚,就會很難把握主導產業。所以,發展縣域經濟的出發點是要把農業做強做大,要把產業做強做大,因此更要立足于主導產業來促進產業融合。
第二、要根據產業類型來延伸產業鏈。延伸產業鏈是產業融合的一個核心要點,在農村的各業中,產業的形態各不相同,人們對不同農產品的需求方式也是不一樣的。所以發展縣域經濟要根據產業發展的規律,根據產業和產品類型的形態,來研究它的起點和落腳點。
第三、要尊重農民意愿來選擇利益連接的方式。提升價值鏈是產業融合的基本要求,也是推動產業融合的一個重要目的。根本目的是讓農民能夠分享產品增值收益,所以一二三產業融合應該抓住兩句話:一是產業鏈延伸本質提高農業效率; 二是抓提升價值鏈,核心是讓農民分享農產品增值收益。
第四、要引導融合主體,既要一二三產業相連又要分工分業。一個企業做產業融合,既做了生產基地又做了加工,同時還做了服務業、營銷服務業,這就是一種開放的視角。產業之間的融合,也要遵循分工分業的規律,發揮各地主體各個環節自身優勢,形成一種最佳的組合。這并不是說哪一個企業,三個產業都要做才叫“產業融合”,也不是哪一個村、哪個鄉三個產業都要占全了才叫做了產業融合。如果這個村這個企業是集中做了一產發揮了他們的優勢,但是產業延伸又和另外主體有機聯系,這也是產業融合。所以大家不能片面地去看待這個問題。
第五、要整合要素資源,打造融合平臺。目前,各方面在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方面積極性都很高,每個部門也都出了不少的政策,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從基層了解情況來看,現在這個名號比較多,還沒有形成有效的資源整合平臺。一二三產業融合是一個產業發展的路徑和有效的幫扶,并不是所謂的一個產業。
陳曉華認為,現在不管是做現代農業示范區,還是做現代農業產業園,都應該按照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和要求去發展。如果不按照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去推進,就很難達到積極效果。所以對于平臺的打造和資源整合,不是去新開一個門戶和旗號,而是要把力量集中在整合現有資源和發揮現有平臺的作用,這樣才能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思路去改造和提升相關產業。
認真學習“三農”思想
在研究產業振興、產業興旺相關政策當中,重點要“開門”一件事就是要學習習近平“三農”思想。在2018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中央對總書記“三農”思想歸納為八個堅持,這是中央統一公布的“八個堅持”統一總體歸納。這八個堅持為:
一、是堅持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為“三農”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障。
二、是堅持重中之重戰略地位,切實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落到實處。
三、是堅持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線,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四、是堅持立足國內保障自給的方針,牢牢把握國家糧食安全主動權。
五、是堅持不斷深化農村改革,激發農村發展新活力。
六、是堅持綠色生態導向,推動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
七、是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讓廣大農民有更多的獲得感。
八、是堅持遵循鄉村發展規律,扎實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
農業農村部總經濟師張合成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里關于鄉村振興戰略一共有十句話。從中基本上能理出十個最新意義的“十個主題詞”。第一個是根本性問題,這是鄉村振興戰略前兩個句號前面五個詞,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事關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這個“根本性問題”是黨的十九大報告里第一次提出和定位。所以有專家把它認為是三農工作給予的新的認識。
過去現代化概念只有農業,這一次報告里正式加了“農村”,這不光是產業現代化問題,而是補齊現代化農村的短板,這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十句話里最重要的五個關鍵詞,大家還需要認真學習。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和農村工作會議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出系統部署,這基本上可以歸納六個方面、七條原則。其中,七條原則最重要的就是黨管農村原則、優先發展原則、,共同富裕的原則。
第二是“七條道路”是總書記的講話內容,重塑城鄉關系,其實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要義是重塑城鄉關系。
第三是總書記在兩會期間講的“五大振興”,振興就是鄉村產業振興,五大振興里產業之前有“鄉村”兩個字。
第四是“三個激活”,就是主體要素和市場,這是構建新動能的要求,沒有這三個激活鄉村振興戰略很難進步。
第五是“四個優先”,這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總書記叫做根本原則,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書記分解為“四個優先”,一是干部配備、第二是要素配置,第三是公共財政,第四是公共服務,四個優先要在四個方面去落實和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第六是“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這是鄉村振興戰略最重要責任機制、落實機制、領導體制。大家知道“五級書記抓”,前段時間在一個領域里面,“五級書記抓的就是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是五級書記抓,”所以這兩個“五級書記抓”足以體現了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了黨的各級農村部門職責,除了決策參謀,還需要統籌協調。除了政策指導還需要推動落實,更重要的還需要督導檢查。同時這一次機構改革中央組建農業農村部,中央農村領導小組設在農業農村部,核心任務就是統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產業振興,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農民三大體系,最后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張合成認為,產業振興既要高質量發展,還要興村富民。產業現代化和村莊現代化是兩個目標。在過去,產業扶貧當中碰到問題就是產業發展和脫貧共建,現在鄉村振興同樣碰到這個問題,所以在事實路徑和措施辦法上,實施產業振興需要把這兩個目標緊緊咬住,形成大抓發展的強大合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
近年來,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這“三塊地”改革,一直是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頭戲”。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縣鎮經濟交流促進會名譽會長張曉山表示,重大政策調整帶來重大利益分配格局的調整,真正要落實難度卻很大。現在土地的收入2017年全國國有土地出讓52059億元,同比增長40.7%,賣地收入大幅度增長,這里面賣地收入5萬多億,然后地方本級收入9萬多億,國家返還地方收入6萬多億。
另外一個是地方吃飯靠財政,花錢靠賣地,賣地就是有5萬多億。如果說這個錢很大程度負債是以土地收入抵押,以后靠這個賣地收入不斷地滾,如果土地收益全部返還給農村扶貧攻堅,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地方政府拿不到錢,資金鏈就斷了,這里涉及到很多重大利益格局和調整,這是現實問題,真正落實不是特別容易。
所以國家發布了2018年16號文件,實際上對原來文件作了一些補充,強調的是堅持耕地占補平衡,縣域自行平衡為主,省域調整為輔,國家適度統籌為補充,既然要做這個事,就必須有很多政策規定、實施細則,確保制度能夠實施。
政策的調整是資源配置格局發生變化。農村資源資產產權格局也發生變化,重塑城鄉關系,城鄉融合發展不僅僅是成為農村要素,城市先進要素流向農村,不能加劇農村老齡化狀態。驅動力是先進生產力,所以這里改變農村配置,城鄉要素的這種相互的流動,這就必然導致農村土地產權格局發生變化。
張曉山認為,現在講資本下鄉,資本下鄉是一把雙刃劍。鄉村發展不能成為新的圈地熱,不能成為資本的深延,要改變資源配置,要利益相對均衡,讓農民群眾合法合理分享鄉村振興成果,應該成為一個基本前提。此外,在城鄉融合發展的背景下,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不僅要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而且要真正落實農民政治上的民主權利,保障他們的財產權利。
堅持四個基本原則
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新形勢下農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也是拓展農業功能培育農村新的增長點的重要舉措。農業農村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司長張天佐表示,發展鄉村產業應該堅持以下四個基本原則:
第一、必須適應農村能夠充分發揮農村的比較優勢,富含農業農村氣息,承載鄉村的價值,而不能簡單的移植城市的二三產業。
第二、必須扎根農村,從本鄉本土生長與農業農村密切相關,能夠廣泛的帶動農民群眾的參與。
第三、必須充滿活力,堅持創新驅動,要釋放要素聚集的效益,具備較強的競爭力和生命力。
第四、必須融合發展也就是要秉持開放共享的理念,實現城鄉產業雙向借力,聯動發展,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表示,無論是農業是非農產業,要利用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機遇,同時這里面的很多體制性障礙需要破除。
第一、是產權制度改革。發展高品質的農業新業態,包括休閑觀光,這種按照傳統的經營方式的確面臨著很大問題。
第二、是土地制度改革。無論是農用地還是建設用地,現有這一套制度安排的確不利于農業和非農產業利用社會主要矛盾帶來的機遇,特別是宅基地改革就是要加大力度。
宅基地改革是各方面很關心,決策層又非常謹慎的一個問題。包括這兩年的一號文件大家可以看出來,這里面一個矛盾的心態就是一方面要用起來要放活,另外一方面有很多底線。所以,這中間還是有一定空間,這兩者之間怎么樣做一個區分,就是要用起來同時也要避免炒起來。
第三、是人才的問題。無論是農業還是非農業,要讓他們能夠利用好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機遇,這個合格的人才至關重要。在鄉村戰略發展過程中,要讓年輕有文化、有經營能力的人能夠從事現代農業,所以圍繞這個人的問題也要采取很多措施,包括加大農民培訓力度、適應逆城市化潮流來完善自身的體制和機制等。
深化農村改革的新模式
城鄉發展一體化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國開城市交通投資發展基金總裁羅曉從金融角度向大家闡述了以市民農莊為抓手的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模式。
隨著國家經濟進入新常態,傳統城市土地的房地產時代已經遭遇了非常大的瓶頸,現在中央政策的著力點轉向城鄉一體化、深化農村改革、鄉村建設、扶貧等領域,國開金融開始進行轉型,研究新型城鎮化的新領域、新模式,重點就是以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為載體,以解決三農問題為目標城鄉一體化建設,這是國開金融一個戰略的重大的轉變。
2015年下半年,國開金融醞釀了一個市民農莊模式,2015年11月9日中國城鎮化促進會主持召開專家論證會。中國城鎮化促進會會長致信給李克強總理,建議開展市民農莊模式試點,總理批示,請會同發改委有關部門閱研”2016年國家發改委調研認為具有很大試點價值,2016年4月份國家發改委報給推進新型城鎮化工作部聯誼會議,批準國開金融在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開展一體化建設。
國開金融為什么要發起市民農莊?羅曉表示,基于對鄉村現狀的分析,農田嚴重拋荒,公共基礎設施生活配套服務不足已經成為鄉村普遍現狀,缺人缺錢是制約鄉村發展三大瓶頸。一是市民農莊提供了可能的出路,市民下鄉解決農村缺人活力不足的問題,企業下鄉解決人才資金問題。二是基于對城鄉建設面臨挑戰的風險,主要是缺商業模式,在市場主導下的大趨勢背景下,社會資本進入鄉村建設必須要有商業模式,目前全國沒有大規模的一個容易復制的鄉村建設模式。三是基于國家社會發展取舍分析,市民下鄉回歸自然。享有鄉村的生活、休閑空間,代表著更高遠生活方式和生活理想,這更是中國夢的重要體現。
羅曉指出,首先在鄉村統籌開發過程中,市民農莊只有一個有限的組成部分,但卻成為整個抓手核心,使市民真正歡迎和使市民上山下鄉。通過市民大規模的投入消費有效帶動鄉村發展。
其次,市民農莊具有較高市場價值,通過市場運營能有效回流資金,支持鄉村高品質開發建設大額成本,支持整個商業模式得以建立的關鍵環節,國開金融的結論是鄉村發展特別是要達到發達國家鄉村水平光靠農業不行,靠農民返鄉不行,靠農家樂不行,只能靠市民下鄉,這不僅有經濟價值還有社會價值,可以解決鄉村建設成本問題,第二解決農民長久就業問題,第三是鄉村注入強大的市民知識階層,改善鄉村缺乏知識分子的現狀,推動鄉村的復興。
最后,市民農莊跳出農村看農村,為日益空心化農村注入新的發展,使農村發展對接城市需求和資源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市民農莊可以引導大企業下鄉,為農民合作鄉村統籌開發平臺,對鄉村進行全域的重新規劃和布局,市民農村構建了鄉村建設的創新商業模式,用前期大投入把農民安置好,把鄉村生態環境和配套服務設施打造好,吸引市民下鄉,通過市民投資消費回收鄉村建設的成本來帶動鄉村建設的長期發展。
羅曉強調,只要順應趨勢,就能化解挑戰。順應市民下鄉,租住農莊的發展趨勢就能給鄉村帶來投資消費和市場需求,從而解決鄉村發展商業模式問題,并最終為鄉村建設的統籌實施創造基礎性的條件。
鄉村振興的重要一步
縣域鄉村振興,是我國鄉村振興的核心單元。如何在市縣級行政區域,有效開展鄉村振興戰略行動,成為鄉村振興落地運營的關鍵。
中機院認為,在即將到來的鄉村振興大潮中,無論是鄉村的規劃設計,還是建設實踐,都應首先厘清本次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把握政策的突破性因素。
鄉村振興的本質內涵,就是鄉村現代化,是鄉村社會經濟的全面重構。鄉村不等于農村、鄉村產業不等于農業、鄉村居民不等于農民。鄉村振興的路徑選擇,就是鄉村現代化模式與路徑的選擇。鄉村振興,是產業融合與產居融合引導下的就地城鎮化推進過程,構建承載著桃源之夢的城鄉人民共享的“新鄉村生活方式”。
鄉村振興戰略下的現代鄉村有著超越以往任何時代的作用及意義,有著其自身獨特的內涵。這一戰略的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土地政策、教育政策、醫療政策等國家宏觀政策層面的支持,需要政府在管理、要素釋放、財稅金融體制上的支持,還需要鄉村在現代化體系、規劃架構、管理體系等方面的創新,同時也需要每個鄉村振興參與者在理論上的爭鳴和行動上的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