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河南新聞聯播》節目播出《洛陽正朝陽》系列報道第三集《洛陽鄉村振興的“多”與“少”》,聚焦洛陽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動實踐。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調研時強調,要扎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鄉村振興中實現農業強省目標。那么,洛陽如何實現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
報道認為,洛陽著眼“三農”短板,在揚長補短、提質增效上下功夫,統籌推動7大行動和一批重大專項、重點項目,呈現出“特色產業多、項目轉化快、農民收入多”到“無序發展少、制約條件少、貧困人口少”的可喜變化,開辟了新時代“三農”工作的新局面。
報道從欒川縣陶灣鎮南溝的蝶變、伊川縣魏村農民郭超云返鄉創業的故事等案例入手,以小切口呈現大主題,以小人物映襯大時代,生動講述了洛陽因地制宜發展溝域經濟、富硒農業等方面的有益探索。
陶灣鎮南溝,位于伊河源頭。過去,這里山多地薄,產業發展滯后。2016年,洛陽提出打造豫西溝域經濟示范區的新思路,以山區自然溝域為單元,對溝域范圍內自然景觀、歷史文化、特色產業等資源整體規劃,以“一溝一業、一溝一特”的理念推動農旅融合、文旅融合發展。南溝成為第一批試點。這些年,當地大力推動溝內產業發展、道路整修、農廁改造、污水處理、老宅舊屋翻修等,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各地的康養團、寫生團及家庭休閑游絡繹不絕。三年來,洛陽市把溝域經濟示范區確定為鄉村振興的重大專項,投資60多億元,謀劃培育出33個溝域經濟示范區。
而在伊川魏村,原本新疆盛產的哈密瓜在這里扎了根。種植技術和管護方法是村民郭超云響應政府發展富硒農業的號召返鄉創業,用不到兩年時間摸索出來的。這些年,洛陽著力推進專業農業人才引進、外出務工人才回流、鄉土實用人才培育等重大專項,采取多種措施,已吸引返鄉創業農民累計達8.8萬人,帶動就業38.7萬人,基本形成“戶戶有項目、村村有特色、鎮鄉有基地”的產業布局。2016年以來,全市已實現41.89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脫貧任務完成84%,所有貧困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過5萬元。
報道認為,隨著向鄉村振興產業特色化、交通順暢化、田園景觀化、生活便利化、設施配套化、家園公園化的目標穩步推進,洛陽正朝著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華麗轉變。
“現代農村是一片大有可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在收聽收看報道后,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表示,要按照市委決策部署,堅定扛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責任,牢牢把握鄉村振興的總目標、總方針、總要求,抓好糧食生產、特色產業發展、美麗鄉村建設、深化農村改革等重點工作,不斷推進鄉村振興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