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總結福建省廈門市蓮塘村文旅產業發展優勢,針對當地文旅產業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文旅產業發展路徑,以期促進當地鄉村文旅產業發展,為中國實現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一、廈門蓮塘村文旅產業發展優勢
(一)地理交通區位優勢
蓮塘行政村位于廈門市翔安區內厝鎮中部,背靠蓮塘山,轄蓮塘、宏路、東光、店頭 4 個自然村,而內厝鎮位于廈門市翔安區東部,西接馬巷鎮,東臨泉州南安市,南接新店鎮,北鄰新圩鎮。村域范圍內交通便捷,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國道橫穿村域各個部分,如沈海高速、福廈高速、福廈高鐵、324 國道等 ;村域周圍還分布著廈門北站、廈門站、高崎機場、翔安國際機場等,半小時到一小時即可到達各火車站、飛機場。主要內部交通為各村莊間的村道。村道串聯起內部各個自然村,同時聯系外圍村莊,村道路面寬度較大,多為水泥路,道路完善通暢,路面質量較高。鄉村振興離不開城鎮化,只有創建城鄉之際彼此扶助、協同發展的整體體制,才能達到連通現代社會的目的。
(二)區域資源優勢
村域自然資源豐富,生態層次多樣化,構成了山、水、林、田的自然風光。蓮塘村坐落在翔安區的北部山區,靠近烏營寨山,高程為 400 ~ 500 m ;村莊內水域豐富,水庫水系充沛,其中店頭水庫、雙坑水庫串聯起自北向南的水軸,坑塘水面較多,分散于村莊周邊,環村水系環繞中心村布置,形成良好的濱水景觀品質 ;村莊的北部主要分布著喬木林地,生態防風林則環繞在村莊周邊,與主導風向形成垂直態勢;村中的水田圍繞在村莊周邊,田地質量較好,以種植水稻和蔬菜為主。
除此之外,蓮塘村 10 km 內的以人文事跡為主的旅游景區有妙高山佛國寺、出米巖寺、蘇益墓 ;中航鋰電工業園區、現代物流園、巷北工業園區與新龍翔工業區分布在村莊兩側,并有學校林立,當地居民和工人也急需一片休閑運動空間。
(三)人文歷史資源優勢
蓮塘村有著悠久的歷史,其中宋江陣為本村的核心文化。宋江陣又被稱為套宋江,指在我國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中秋等表演的武術操。這種武術操是群眾性的,群眾裝扮成水滸 108 將參與踩街表演。相傳在明末清初,閩南一帶的村民仿照《水滸傳》中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為主要武陣,成立自衛隊伍進行訓練。2007 年,宋江陣被列入廈門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至今蓮塘村已經成功舉辦 7 屆宋江陣民俗文化節,將其打造成為閩臺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張閃亮名片。
二、蓮塘村文旅產業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蓮塘村文旅產業發展現狀
蓮塘村的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在政府、社會以及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各方面的配套設施不斷完善。當前蓮塘村借助鄉村振興東風,依托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宋江陣這一特色文化,結合蓮塘村的山水林田生態基底,進行資源的合理整合,做好文旅產業發展規劃,形成“三條動線”布局,打造具有蓮塘特色的文旅示范性品牌,將蓮塘建設成為翔安區山鄉生態休閑旅游帶的重要文旅休閑組團。
(二)蓮塘村文旅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蓮塘文旅產業發展已初步形成規模,正走出一條具有當地特色的鄉村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之路。但蓮塘文旅產業要進一步發展,形成規模效應、產業效應,還存在一些問題。
1. 文旅產品單一,不利于旅游經濟發展文化是實現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
蓮塘村歷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其中宋江陣是蓮塘文化的核心,目前蓮塘村發展宋江陣文化的特色空間載體主要是宋江陣民俗文化廣場和閩臺宋江陣博物館。由于缺少旅游路線規劃,缺乏系統的旅游景點組合,大部分游客到蓮塘游玩時,游玩項目選擇較少,主要是免費參觀閩臺宋江陣博物館,往往是以“一日游”“半日游”為主,加上沒有具有特色的旅游產品,游客在當地很少有旅游消費,并不能產生實際的經濟效益。
2. 文旅產業融合度低,不利于提高游客的旅游體驗
蓮塘旅游資源豐富,類型多樣,有宋江陣、女兒節等特色文化資源,有山水林田等自然資源,但這些資源與旅游產業融合度低,并不能形成完整的文旅產業鏈。目前,蓮塘村餐飲、住宿、文娛等與旅游產業有關的產業規模較小,旅游服務載體相對匱乏,不利于提高游客的旅游體驗。
3. 文旅產業專業人才不足,不利于長遠可持續發展
旅游發展離不開專業人才支撐,隨著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其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 [4]。蓮塘文旅產業發展態勢良好,但文旅方面人才資源短缺和結構性矛盾已成為文旅產業發展的制約性因素。一方面,蓮塘村青壯年勞動力以外出務工、經商為主,很少有人留在本村從事文旅方面的有關工作,勞動力流失較為嚴重 ;另一方面,目前從事文旅方面工作的人員整體行業素質較低,缺乏文旅產業發展的專業技術人才及復合型人才。
4. 宣傳力度有限,不利于提升影響力
目前,蓮塘文旅產業的品牌推介和宣傳渠道主要是依靠宋江陣民俗文化節、閩臺交流活動武術健身操、宋江文化進校園和拓展訓練項目等推廣形式實現,參與者以當地村民為主,外地游客參與度較低,受眾范圍比較有限,不利于提升當地文旅品牌的影響力。
三、蓮塘村文旅產業發展路徑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有助于“三農”問題的徹底解決,補齊城鄉發展不協調的短板,不斷提高農民幸福感、滿足感。鄉村要振興,必須結合當地實際,立足地域性文化特色,進行科學規劃,積極創新發展模式,探索出一條“政府 - 社會 - 村民”三者聯動的發展路徑,推動鄉村文旅產業向高質量方向發展。
(一)依托地域性文化,打造特色鄉村文旅業態地域性的鄉土文化是鄉村區域獨有的文化內涵,在這個文化內涵的前提下,當地的民風民俗深深地烙印在當地村民心中,隨著時間的推移連綿不絕,在這片溫暖而熟悉的土地上最終孕育出日漸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當地可以依托特色文化和濃厚的鄉土氣息,打造特色鄉村文旅新業態,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的文創產品與新生服務。宋江陣在蓮塘村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成功入選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蓮塘村要充分借助宋江陣這一特色文化悠久的歷史傳承、良好的群眾基礎,結合蓮塘村的山水林田生態基底,進行資源的合理整合,不斷聚攏人氣,并將其導入鄉村旅游市場,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鄉村生活的結合,進一步打造具有蓮塘村特色的文旅示范性品牌,促進鄉村文旅產業的深度融合。
(二)進行科學規劃,注重聯動活動支撐在科學推進鄉村文旅產業融合的過程中,蓮塘村政府相關部門一定要融入國家的區域協調性發展戰略,通過數據普查手段,優先篩選出最適宜發展鄉村旅游的村莊,進行重點投入,打造亮點形成輻射,周邊村莊再根據各自特點形成不同的旅游發展模式,以點帶面,推動鄉村旅游的道路越走越寬 。要從各個層級入手做好總體規劃,通過“多規合一”等技術手段,有機融合原有的土地整治規劃、村土地利用規劃等村莊規劃,優化村莊空間布局,實現對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避免重復、盲目地規劃建設鄉村;充分發揮各個地域的優勢,以核心文化為抓手,因地制宜,打造鄉村特色文旅業態,同時開展聯動活動,共同整合文化旅游資源,增強跨區域合作意識,避免業態的打造過于單一、雷同。因此,蓮塘、瓊坑村所在的文化水鄉版塊,要依托蓮塘村的特色文化和產業發展基礎,打造蓮塘村環村文旅動線、蓮塘產城融合商業動線、蓮塘 - 瓊坑文化水鄉生態休息旅游動線,形成“三條動線”,引導村莊布局,承載內厝鎮的有集散及產城融合服務“兩大功能”,帶動板塊內其他村莊發展,建設成為翔安區山鄉生態休閑旅游帶的重要文旅休閑組團。
(三)加強技術幫扶,與時俱進,積極創新鄉村文旅產業的發展需要以當地特色性資源為依托,并結合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斷變化,與時俱進,進行規劃調整,在此基礎上及時了解市場動態,為文旅產業發展創造出路,實現鄉村文旅產業的全面、健康發展。上述所指的創新不僅是技術、產品方面的創新,還包括產業發展模式的變更,打破傳統旅游的界限,充分利用當地特色資源,打造“文化 +”“旅游 +”的新模式,從多個方面的創新確保產業鏈的穩定,促使其輻射全國市場。以廈門蓮塘周邊村莊為例,要實現蓮塘先行,兩村聯動,共謀發展,創新形成“三帶,三組”的結構。其中,“三帶”一是指蓮塘村借助地理交通區位優勢,建設產城融合帶,提升服務,聚集人氣;二是指以蓮塘村為起點,通過特色文化傳藝,發展旅游,再將游客沿生態水系向瓊坑村方向導入,形成文旅帶 ;三是指沿宏路 -東崗 - 花樅方向導入,形成休閑農業帶。“三組”一為蓮塘村發展商業和文化服務功能建設產城融合文旅組團 ;二為宏路、東崗、花樅發展休閑農業配套服務,建設休閑農業旅游組團 ;三為瓊坑、店頭發展山地采摘及配套服務,建設山地生態旅游組團。
(四)社會要主動發力,為鄉村振興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鄉村要發展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助力。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出臺優惠政策,利用好招商引資平臺,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當地文旅產業發展。例如,在教育拓展基地建設方面,可在武術進校園建設的基礎上,將中小學校及操場作為青少年綜合培訓拓展基地,同時增加住宿、餐飲、培訓等設施,方便翔安區乃至廈門市中小學生進行教育拓展、春游秋游、寒暑假夏令營等活動 ;聯動宋江陣武術文化、孝廉文化等,發展文教旅游,激發文旅產業活力 ;組織兩岸知名高校共同締造文化工坊,發動師生出謀劃策,參與傳統武術、孝廉文化宣傳講解,帶動文旅項目落地實施,促進傳統文化傳承。
四、結語
目前,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蓮塘村加快推進鄉村文旅產業的深度融合迫在眉睫。旅游企業應以挖掘地域特色的鄉土文化為切入點,充分考慮當地的規劃背景、產業現狀、人文資源、人居環境等條件,統籌兼顧,加強文旅投入,開發相應的文旅項目,打造特色的文旅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到鄉村旅游。而當地政府部門應該發動民眾積極舉辦一系列聯動活動,結合本地特色,通過形式創新,打造內容多元又別具一格的文旅發展模式,將娛樂與鄉村情懷融為一體,滿足游客感受特色鄉土文化的需求,以此提高鄉村旅游質量,進而打造自己的鄉村品牌,形成鄉村文旅特色產業。發展鄉村文旅產業,不僅能夠促進鄉村文化傳承,而且能夠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真正實現讓鄉村留得住鄉愁、記得住鄉韻,從而讓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重拾對鄉村的信心,吸引更多有志青年返鄉創業,通過引人引資助力鄉村振興。(作者:林以濤?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