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圍繞頂層設計、研發投入、人才資源、金融環境、公共服務、政府扶持六大資源要素對案例園區的創新創業資源環境狀況進行評估和比較,分析其中的經驗、問題及其產生原因,為中國環保產業園區改善創新創業環境提供借鑒。
中國典型環保產業園區創新創業資源環境比較分析
一、框架分析
關于產業集群創新創業發展的作用機制,國內外學術界已展開大量研究。Cohen 等人引入生態學的概念,構建了由院校、政府、專業服務、金融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等要素組成的創業生態系統,認為齊聚以上要素方可實現創業生態系統的持續運轉 。在創業生態理論的基礎上,國內學者林嵩進一步提出,在微觀層面是投資機構、孵化器、競爭者、供應商等外部組織結構支持著核心企業的成長,宏觀層面則是政策環境、項目資源、金融支撐等外部資源環境影響著創新創業活動。 “創新鏈”理論認為,企業、科研機構、政府、中介機構等主體要素組成鏈式結構,而從技術創新到轉化落地,則正是技術、資金、信息、人才、服務等資源要素在這一 “鏈條”上交流反饋的結果。基于以上理論,要實現產業園區的創新創業發展,關鍵在于協調組織企業、院校、政府、服務機構等主體交流合作,從而保障各類創新創業資源的供給。關于支撐創新創業的核心資源要素,大量研究者借助案例剖析、指數評價等方法進行探討,焦點主要集中在技術、資金、人才、政府支持等方面 。
綜合上述觀點,并借鑒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城市創新創業生態指數》、清華啟迪創新研究院發布的 《啟迪城市創新創業環境指標》等較有影響力的創新創業指標體系,本文主要從頂層設計、研發投入、人才資源、金融環境、公共服務、政府扶持六個角度 (表 2),就宜興環??萍脊I園和鹽城環保科技城的創新創業資源環境進行比較分析。

表 2 環保產業園創新創業資源環境評估框架
二、 案例分析
本研究通過向案例園區發放調查表,收集相關文獻、新聞報道以及統計資料,專家訪談等方式評估其創新創業資源環境,圍繞六個創新創業核心資源要素對兩個園區進行比較評估。評估結果劃分為“優、良、中、差”四級: 相關資源要素齊全、服務完備為 “優”,處于同類園區中上游水平但仍有提升空間為 “良”,達到同類園區平均水平但部分資源或服務較為欠缺為 “中”,與創新創業發展需求存在明顯差距為 “差”。案例園區創新創業資源環境評估結果如圖 2 所示。宜興環科園在公共服務和金融環境等方面略優,而鹽城環科城的研發投入力度則強于前者,兩個園區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并擁有科學的發展規劃,但其他各方面都尚有提升空間。

圖 2 案例園區創新創業資源環境比較
2. 1 頂層設計: 兩個園區都擁有明確的產業發
展定位,并圍繞自身定位制定了階段性的建設方案宜興的環保產業萌芽于機械加工業,在 20 世紀 80 年代逐步發展形成給水設備制造集群。原有的產業基礎使宜興在 《水污染防治法》頒布時順利建立起一定的優勢,環保企業數量迅猛增長,但仍存在企業規模小、技術含量低、企業形象差等問題。1992 年國家部委批準建立第一個國家級環保產業基地———宜興環??萍脊I園,宜興市政府高度重視環保產業的發展,成立環保產業協會承擔產業規劃職能,緊跟環境保護立法工作帶領園區企業拓展業務,針對園區技術、資金、服務等資源上的欠缺有計劃的引入外部機構、搭建平臺。在2015 年環科園跟隨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制定了 《中國宜興環??萍脊I園 “682” 創業推進計劃(2015 ~ 2020) 實施方案》,從平臺載體、金融支撐、創業服務等方面指導園區下一步發展。探索“環境醫院”模式,對園區內優質企業、專家人才、先進技術和資金支撐等諸多創新創業優勢資源進行了整合,構建了從環境診斷、方案設計、工程投資、設備藥劑提供到運行服務 “一站式”環境綜合服務模式,通過集聚效應推動發展。年鑒統計數據顯示,截至 2008 年,園區共有規模以上環保企業 74 家,其中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僅 16家; 而到 2018 年園區內規模以上環保企業已超過140 家,環保類高新技術企業達到 113 家,在科學的規劃引領下,產業鏈增量提質效果顯著 ,無論是創新能力,還是創業規模,都得到了一定的加強。
鹽城環??萍汲堑陌l展同樣得益于政府的合理規劃布局。抓住國家加大力度改善大氣質量的契機,鹽城市政府專門出臺 《鹽城市環保產業發展振興規劃綱要》來推動環科園的建設,避開與宜興的水污染治理產業直接競爭,把目標重點鎖定在煙氣治理領域,全力打造 “中國煙氣治理之都”。按照規劃內容,鹽城市以堅定地決心、高效的執行力集中投入資源,高起點建設基礎設施,引進行業龍頭企業,積極參與科研項目,從而迅速打造出煙氣治理領域高地,直接占據了創新能力和創業規模的高起點。
2. 2 研發投入: 宜興環科園研發投入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通過向案例園區收集企業研發經費投入、研發機構數量、創新成果等方面的數據,分析比較發現,鹽城環科城在研發上的大力投入幫助其在創新能力上取得了領先,而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的研發投入水平較其產業規模而言仍有待提升。
遵循 “科技為先、產業興城”的發展理念,鹽城環科城高度重視技術創新,逐步引入了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建材環保研究院、清華大學等頂級科研機構,積極推動園區內企業參與各類產學研合作項目。問卷反饋數據顯示,2019 年鹽城環科城內國家級研發機構已經達到 10 個,16% 的企業具備省級以上研發中心,近五年與高校和科研機構進行過合作研發的環保企業比例超過八成。高層次、高頻率的創新合作為鹽城環科城帶來了 “高效電袋除塵”、 “中低溫脫硝”等大量行業領先技術,2019 年環科城獲得省級及以上科技獎項的企業比例超過 20%。而宜興環科園也在創新平臺搭建等方面進行了一定的投入,與全國 300 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關系,并借助國家水專項等科研項目技術示范的契機,引進外部頂級高校在園內共建研發實驗室,并搭建了多家環保專項科技平臺,提升園內企業自主創新水平,采用 “一個科研產品 + 一個研究所/團隊 + 一家實施企業”的先進模式,將創新創業項目逐項落地。但是由于宜興環科園的產業鏈完整,本地配套率非常高,其龐大的企業群體中以配套零部件制造為主營業務的中小企業占多數,拉低了研發平均投入水平,園區內具備省級以上研發中心的企業僅占 3%。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國內發展水平較高的環保產業園區,宜興環科園和鹽城環科城內規模以上企業的平均研發經費強度分別為 4. 0% 和 3. 5%,遠遠低于 2019 年國家高新區平均研發經費強度6. 7%的水平,這也證明國內環保產業園在研發投入上普遍存在短板,是制約其創新能力發展的一大關鍵因素 。
2. 3 人才資源: 借助產學研合作補全人才短板
宜興環科園和鹽城環科城同處江蘇省,雖然省內院校資源豐富,但人才大多流向南京、蘇州等大城市,鹽城與宜興在人才競爭方面處于弱勢。本地人才資源方面,鹽城市僅有兩所本科院校,而宜興所在的地級市無錫僅有一所本科院校,人才供給能力有限。
針對這一問題,兩個園區都通過產學研合作、搭建創新平臺實現了對人才的靈活引入,提升創新能力。宜興環科園借助江蘇省宜興產業技術研究院這一平臺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南京大學等院校機構達成戰略合作,借助頂級院校的人才隊伍支撐園區企業進行創新決策、技術研發。鹽城環科城則通過引入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知名高校以及浙江菲達集團、福建龍凈環保等高新技術企業搭建了自己的高端人才渠道。此外,鹽城環科城還充分挖掘區域內的院校資源價值,建立了以環保為主導專業的教育院?!}城環保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大量實訓針對性的培養環保專業技術人才,為園區提供了龐大的中層技術人才資源,加強了對創業規模擴大的中端人才支持。
雖然借助上述措施,兩個園區實現了一定程度上人才資源環境的提升,但是與北京中關村科技園、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等國內創新創業發展的“排頭兵”相比顯然還存在較大差距。要使創新創業發展邁上新臺階,園區仍需在人才資源方面尋求新突破。
2. 4 金融環境: 投融資渠道仍顯單一,較依賴地方政策性投融資
調查數據顯示,宜興環科園和鹽城環科城在2019 年園區內應用風險投資、上市融資、企業債券等非傳統融資手段的企業占比分別為 0. 5% 和1. 5%,值得注意的是,鹽城環科城內部分企業在進駐園區時已經是上市企業,在園區構建的投融資環境下實現非傳統融資的企業實際比例則更低。地方政府設立的各類產業投資引導基金、融資擔保體系、貼息政策等在兩個園區的投融資體系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受到企業規模的限制,各類科技信貸渠道往往是園區內大批中小企業的主要資金來源,投融資渠道較為狹窄。為改善這一現狀,宜興環科園通過組建宜興環保產業集團,開展股權合作投資,吸引社會資本的支持; 與平安銀行合作設立專項資金,重點支持環保企業承接以 PPP 為主要模式的環境工程治理項目; 實施企業上市培育計劃,推動企業開展資本經營; 引進大批創業投資機構入駐園區,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在一系列舉措之下,宜興環科園的金融環境在國內環保產業園區中較為領先,但其投融資體系仍有待進一步豐富,PPP 融資、知識產權融資等新型融資模式仍需進一步推廣,以促進創業規模的擴大。
2. 5 公共服務: 研發服務較為完善,但產業化服務有所欠缺
宜興環科園和鹽城環科城均按照園區建設規劃,通過自建或引入外部機構,落實了設計、研發、孵化、檢測、培訓、展示、交易和科技金融等公共支撐體系。但筆者調查結果顯示,兩個園區的公共服務都較為集中在技術服務方面,產業化服務方面仍有所欠缺,對創業規模擴大不利。雖然具備了共享實驗室、檢測服務、技術產品展示中心等配套服務,但二者并未建立線上平臺對各類公共服務進行統一管理,降低了服務效率。宣傳交流、信息對接方面,二者也尚未具備線上企業庫、產品庫、項目庫等信息發布平臺,主要依靠園區定期組織宣講會、行業展會等活動幫助園內企業與各地政府、設計院、工業園區、企業等潛在用戶建立交流渠道。宜興環科園和鹽城環科城舉辦了大量有影響力的環保創新創業大賽、黑馬營、初創企業論壇等活動,在創新創業氛圍塑造上取得了良好反響,但在維權援助、市場推廣、管理運營等方面對園內企業的支持則較為薄弱,尚未形成完善的產業化服務體系。宜興環科園依托宜興環保產業集團這一平臺整合園區內零散資源,吸引外部投資,通過產品打包的模式,由核心產品拉動上下游企業打開市場,在招商引資、宣傳推廣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這也是其公共服務方面優于鹽城環科城的原因,但在服務面、服務效率和服務機制的成熟度等仍有提升空間。
2. 6 政府扶持: 抓住政策機遇,爭取政府的大力扶持
一方面,在宜興環科園和鹽城環科城的發展歷程中,地方政府在規劃布局、招商引資、政策優惠乃至宣傳交流等方面提供的諸多支持發揮了關鍵作用; 另一方面,二者能爭取到地方政府、省政府乃至國家部委的關注與支持,正是其善于把握政策機遇,緊跟國家發展戰略的結果。
宜興的環保產業起步于上世紀 70 年代中國陸續頒布首個環保標準 《工業 “三廢”排放試行標準》、首部環保領域的法律 《環境保護法 (試行)》的時期,在 1984 年 《水污染防治法》出臺后,宜興市大多數環保企業在原本的產業基礎上,重點轉向污水處理設備生產,迅速占領市場份額。這為園區在 1992 年正式獲批建設國內第一個環保產業國家級高新區,得到國家科技部和環保部的 “共同管理和支持”打下了基礎 。其后園區跟隨總量減排、“水十條” “大氣十條” “土十條”等環保規劃不斷拓展業務、擴大規模,取得了全國領先地位。這促使了國家科技部與江蘇省政府在 2013 年和 2016 年先后簽署兩輪 《部省共同推進中國宜興環??萍脊I園創新發展合作計劃》,將環科園作為全國環保產業示范園區合力支持其創新創業發展。鹽城環科園的發展同樣借助了國家實施 “大氣十條”、超低排放等環保政策的契機,園區以大氣治理為重心布局產業,保障了市場空間的同時也順利爭取到了上級政府的資源傾斜。兩個園區當地政府都將環保產業列為重點產業之一,在稅收、土地供給、項目申報、投融資等方面給予強力支持,園區充分利用產業優惠政策和創新創業相關扶持政策,轉化為招商引資的優勢點,從而加速資源聚集、推動園區進一步發展。(作者:常杪,陳青,徐欣馨,王世汶 ,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