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作為農業大市,當前已進入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快轉變的關鍵階段。只有通過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重點突破、梯次實現、全面推進,才能推動全市農業發展動力升級、發展方式轉變、發展結構優化,發揮好農業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大戰略中的積極作用,為建設現代農業強市貢獻現代農業園區的力量。
(一)提高站位,理清思路明確方向目標
要提高對農業園區建設是推動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和平臺的認識,進一步理清思路,明確方向目標任務。宜賓市處于云貴高原末端向四川盆地底端延伸的過渡地帶,山區多,立體氣候明顯,特色農業產業優勢突出,但規模不大、效益不高,是農業大市,但大而不強。應根據這一特殊市情,進一步理清宜賓市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思路,明確發展目標任務和要求。圍繞全省建設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及宜賓“5+2”及肉牛、家禽、水果等特色農業產業體系,按照“一核兩區”(一核:“宜長興”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區,兩區:“沿江平丘現代農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和“南部山區特色農業融合發展示范區”)的產業布局,堅持政府引導、主體推進,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分類指導、因園施策,市場運作、農民主體,裝備現代、科技創新的原則,打造建設高標準、治理集約化、產業鏈條化、主體集群化的產業興旺引領區;整合信息、資本、人才等要素打造現代技術與裝備集成區;推進產加銷、科工貿、農文旅一體化發展,建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區;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發揮多主體作用,突出農民主體地位,建設創業創新孵化區;發展立體循環綠色農業,提升園區效益和競爭力,建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到2025年,全市按照省、市現代農業園區標準因地制宜建成縣級以上園區150個,其中:力爭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林)業園區2個,省星級現代農(林)業園區27個,培育市級現代農(林)業園區66個;到2030年,建成縣級以上園區260個,其中:力爭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林)業園區5個,省星級現代農(林)業園區40個,培育市級現代農(林)業園區100個;到2035年,基本實現全域產業園區化,初步實現農業現代化。
(二)突出規劃引領,聚焦提檔升級
推進《宜賓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發展規劃(2021-2025年)》實施,指導區縣完善縣級園區發展規劃。市縣兩級要對標國家級省星級、市級現代農業園區創建標準,逐年制定創建方案。著力克服縣域、鎮域行政界線的束縛,將各“產業孤島”整體連片成規模打造大型主導產業基地,提升產業聚集度上狠下功夫,重點發展產業集聚型全產業鏈園區。明確園區產業、功能定位,分析發展前景,分門別類確定新興培育型、提升創建型、轉型發展型園區,壓茬推進,串點成線、連線成片、闊片成帶、集帶成面,形成集群化發展的新格局。以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園區為目標的園區,要圍繞主導產業綜合產值達到30億元以上、園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于等于全縣平均水平30%、產地初加工率達到80%以上等指標,布局精深加工、創新創業、科研孵化、電商物流、營銷展示為主的核心區;布局農旅融合、文化康養為主題的特色體驗區;打造設施高標準、產業立體綠色循環、“四新五良”技術應用健全,讓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成為展現農業產業化、科技化、智能化的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示范樣板。

(三)延伸加工鏈條,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用工業理念做優園區農產品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加快建立完善宜賓市農業特色優勢產業體系。產業基地就近配套農產品初加工,保障初級產品供應;重點引進精深加工龍頭企業,明確入駐園區享受招商引資政策支持,填補重大發展項目空白,采取一事一議的辦法,予以特別優惠政策;推廣三江新區“雙城”發展中“交鑰匙”的建設模式,為精深加工企業解決建廠困難;指導配合企業做好環評等工作,為企業創建服好務。發揮酒、竹、茶等“5+2”特色農業產業資源稟賦,打造特色產業集群。如釀酒專用糧產業重點以建設五糧液工業園區為基礎,在翠屏區、南溪區、江安縣、長寧縣、興文縣等打造專用糧種植釀酒旅游產業體系,形成一產專用糧種植,二產白酒加工,三產田間農耕體驗、白酒制作工藝觀摩格局。茶產業以建設金秋湖茶葉特色小鎮、川紅小鎮、早白尖園區等為基礎,茶傳統加工業、精深加工業、文化休閑旅游業“三位一體”的茶業與茶旅產業體系。竹產業以建設翠屏區長江竹產品科技園、南溪區裴石竹漿紙工業園,竹海鎮、雙河鎮、僰王山鎮、仁和鎮、商州鎮、龍華鎮等工業園區和特色小鎮為基礎,建設一產現代竹林基地、二產粗加工及精深加工園區、三產竹生態旅游的竹林、竹工、竹旅產業體系。蠶桑產業以珙縣蠶桑現代農業園區和高縣嘉樂鎮、興文縣周家鎮等特色小鎮作為發展基礎,一產桑樹種植、蠶養殖;二產蠶絲纖維、紡織品精深加工;三產蠶桑宴、生態旅游、服裝制作觀摩,形成桑繭絲綢服旅一體化產業體系。油樟產業以環金秋湖現代林業園區和特色小鎮樟海鎮為發展基礎,利用好“宜賓油樟”國家地理標志,圍繞“樟之宜”品牌發展一產油樟種植、二產綠色加工、三產康養旅游,構建樟林樟工樟旅產業體系。生豬產業以推進南溪區德康300萬頭生豬養殖及肉食品加工產業集群為重點,匯集巨星集團、正邦科技、溫氏集團等龍頭帶動,構建生豬種養循環綠色發展體系。水產產業以江安縣水產現代農業園區和特色種苗選育基地與擴繁基地為發展基礎,一產生態養殖、二產分級篩選包裝、三產康養餐飲、博物文旅等,構建水產養殖加工休閑旅游產業體系。肉牛、家禽、水果、中藥材等區域性特色產業,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差異化、專業化實施產業鏈建設。
(四)加強龍頭培育,強化經營主體帶動作用
整合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力量,尤其是五糧液、宜賓紙業、川茶集團等國家級、省級重點龍頭企業與園區建設深度融合,履行好企業的社會責任,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形成一批全產業鏈型現代農業園區。以實施“排頭兵”工程、品牌戰略、提高開拓市場能力、提升市場競爭力為重點,著力扶持“5+2”特色產業的龍頭企業,形成“龍頭企業+中小微企業+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戶”特色農業市場主體格局,構建九大特色農業企業集群。抓實五糧液帶頭建設釀酒專用糧園區;做強興文龍鳳竹業、盛園食品等,大力發展林竹制品、食品精深加工;加強川茶集團、川紅茶業集團等創新研發市場開拓;加強智溢絲綢、立華蠶繭公司等做強繭絲綢,開發新產品;加強石平香料公司等樟油精深加工;加快德康集團生豬精深加工新品開發和市場開拓;抓好江安鰻魚、群星漁業等特色水產企業培育,推動龍頭企業的提檔升級,促進宜賓市現代農業園區由市級躍升省級、省級躍升國家級,擴大影響力。
(五)突出市場開拓和品牌創建,提升園區效益
加強農業品牌商標、標識、域名的監管和依法保護力度。以“省級公共品牌+市級公共品牌+特色產業品牌+企業知名品牌”重點打造宜賓早茶、四川紅茶、李莊白肉、筠連肉牛、宜賓油樟等品牌企業,提高企業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重點推進酒、竹、茶園區的市場宣傳,強化園區農產品品牌的整合宣傳推廣,實施“走出去”戰略,逐步在華東(上海)、華北(北京)、華南(深圳)等地建立宜賓農產品品牌宣傳營銷中心,擴大宜賓農產品的知名度。由各園區提供全竹宴、全牛宴、全魚宴等地道食材,組織開展“宜賓味道”品牌標準化推廣活動。積極利用國際(宜賓)茶業年會、竹產業國際交易會等重大活動,利用農村電子商務、視頻直播、高端定制、團體體驗等新模式、新業態,帶動園區農產品銷售,將產品文化優勢轉變為產業經濟優勢,擦亮一批“川字號”“宜字頭”的農產品品牌。
(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園區現代化水平
大力加強現代農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業園區設施現代化。一是在交通運輸規劃項目落實上,著力把現代農業園區與區域中心縣市及各區縣特色小鎮和高速公路、高鐵、航空、航運串聯形成大環線,大力推進村道優化尤其是園區窄路加寬和產業路、生產便道、鄉村旅游路等項目落地,加強農機下田、林區道路布局和建設,提高農業生產及農產品高效運輸保障能力,建設高標準現代農業園區。二是大力發展先導性支撐產業。加強園區冷鏈、冷藏、烘干等設施建設,開展需求調查和測算,逐年布局烘干冷鏈加工體系。依托宜賓市農科院、先正達公司合作為基礎,大力發展種質資源保護和新品種研發和應用,發展現代種業。大力推廣丘陵、山區小型農業機械的改進、示范、推廣和應用,對園區經營主體購置現代農機裝備,給予適當補貼。三是加強園區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高標準農田,提升旱能灌、澇能排的防災減災能力,夯實水利基礎。四是在園區先行先試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5G等數字“新基建”,打造通暢、可信、透明的農產品生產鏈、農資供給鏈、產品流通鏈、銀企金融鏈,推動園區與鄉村的深度融合,農業生產、鄉村治理、農民生活全面提升。
(七)深化園區體制機制創新,充分激發內生動力
一是深化運營機制創新,完善園區利益聯結機制。圍繞“企業小循環、園區中循環、區域大循環”,探索國有農業投資平臺公司入股和村集體經濟入股園區合作模式,進一步完善和推廣“政府主導、企業引領、協會聯接、農戶參與、金融支持、基金兜底”六方合作機制,形成全產業鏈利益聯結機制。把與農民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作為項目支持的前提條件,強化利益聯結,讓園區農民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二是建立特色農業發展綜合協調機制,協調解決生態保護與特色農業發展的問題。如協調解決長寧縣竹海自然保護區內基礎設施建設及竹林的開發利用問題;油樟產業優勢區公益林與商品林的屬性問題;創新探索資源保護與適度開發利用模式,正確處理好特色水產養殖與長江流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十年禁捕”之間的問題;基本農田保護與特色產業發展之間的問題、生豬肉牛發展與環境面源污染等重要問題。三是建立特色農業加工企業與原材料供應企業及農戶的利益共同體機制。強化經濟合同嚴肅性,建立相應仲裁機制和調控機制,切實解決如宜賓釀酒專用糧生產企業與釀酒企業嚴重脫節等問題,以達到用宜賓優質專用糧釀優質宜賓酒的目的。繼續深化土地流轉、集體經濟發展及宅基地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