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心區能源站場地規劃如何滿足城市規劃條件是設計的重點,建筑設計如何滿足多功能要求和融入城市環境是設計的難點。以贛江新區2號能源站為例,探索城市型開發區中的能源站建筑規劃設計的思路和方法。
1項目背景
江西贛江新區(以下簡稱贛江新區)是中部地區國家級開發區,位于南昌市北部的贛江之濱,規劃面積465km2.贛江新區戰略定位為長江中游新型城鎮化示范區、中部地區先進制造業基地、內陸地區重要開發高地、美麗中國“江西樣板”先行區。贛江新區集中起步區是贛江新區生態文明示范區,規劃定位為生態之城、健康之城、智慧之城,以自然綠色、低碳集約、智慧發展、活力共享的新理念引導集中起步區整體城市設計。
贛江新區智慧能源項目是新區重要基礎設施配套工程,規劃建設8座集中供冷、供熱能源站,實行區域集中供冷供熱,為產業用戶和民用用戶提供高品質、廉價的冷、熱資源,為新區提供綠色、智慧、共享的綜合能源保障。這套低碳環保的能源系統符合國家能源政策、城市發展要求,對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市民居住品質以及地區節能減排、招商引資具有積極作用,給新區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圖1為贛江新區智慧能源項目鳥瞰圖,
由此可以看出,規劃的能源站都處在開發區的中心區域,在滿足能源站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需要做到集約高效的規劃,盡量少占城市用地,另外還需要改變能源站建筑傳統外形特征,與開發區的周邊環境相融合。
2集約高效
2號能源站為贛江新區智慧能源項目主站,位于1區域中心組團(集中起步區),建設用地呈矩形規則矩形,如圖2所示。

整個場地設置分別設置有人行、車行及貨運3個出入口與周邊的市政道路相連通,在有限的用地范圍內合理解決人流、車流、貨運車流的相互關系,實現人車分流,避免流線交叉。場地內集中布置小汽車停車位和消防回車場地,滿足停車及消防要求。場地內道路和綠化均按照當地海綿城市技術規定分別設置為透水混凝土道路和下沉式綠地,充分體現了綠色環保的理念。
2號能源站承擔對外展示、參觀接待、客戶服務以及所有工藝系統實時監控功能。考慮到開發區中心區域用地的限制條件,通過立體布局,進行空間高效組合,將生產車間、輔助用房、入口門廳、對外展示、集中控制中心、辦公室、員工宿舍、員工食堂等功能有機融合成工業建筑綜合體,通過集約布局、高效利用場地,達到節約土地的目的,如圖3.
建筑平面功能整合多功能要求,生產和辦公部分采用垂直分區的功能組織形式,將生產用房、辦公用房兩部分主要功能分別垂直分布于建筑上下層,動、靜分區,既滿足生產工藝流程的合理順暢,又保證辦公環境良好,功能使用高效、便捷。
2號能源站總建筑面積約9450m2.一層布置有門廳、對外展示中心、主機房、消防水泵間、儲能罐間、樓梯間、電梯間和衛生間等;二層布置有開敞辦公室、接待中心、貴賓室、集中控制中心、排煙機房、高低壓配電室、10kV 主機控制室等;三層布置主要有辦公室、會議室、資料室等;四層布置有大會議室、辦公室、員工休息室、活動室、資料及檔案室、儲藏室、廚房、備餐間、餐廳、管道井、樓梯間等;屋面層布置有冷卻塔、配電室及電梯機房等。
3和諧融合
作為贛江新區集中建設的起步區,城市管理部門做了詳細的城市設計暨控制性詳細規劃,引導和控制區域內的建筑風格和開發強度。
2號能源站位于區域中心組團,臨近綠地商務中心、鉑金酒店、大型的商業綜合體及生態綠化景區,片區整體風貌為現代都市風格,建筑在統一中具有一定變化,外觀明快簡潔,具有濃烈的城市商業氣息。
為了和諧地融合周邊建筑環境,2號能源站的建筑設計需要打破傳統工業建筑的造型和形象,要以新的風格融入到城市的大環境中去,與城市和諧共生,如圖4.

建筑大師張開濟說過,“建筑設計不能只顧自己的一個設計,而要和整個城市的風格相和諧”,為城市其他建筑配套服務的現代能源建筑,如何融合在城市氛圍中,與周邊建筑界面肌理有一定聯系,與周邊建筑有對話關系,對能源站建筑的尺度和形體塑造提出了挑戰,不希望一個傳統封閉、冰冷的工業建筑孤獨、突兀地站立在城市中間,而是主動尋求同環境、城市的融合,從體量、構成、色彩上與城市和街道環境融為一體。
1)方案一。方案一結合周邊規劃的建筑環境,在整體白色鋁板的建筑中,通過藍色玻璃幕墻輔以折疊向上的灰色金屬格柵板,象征建筑和環境共生。整個建筑體量采用虛實對比、錯落有序的斜向線條,塑造出一個時尚動感的現代建筑形象,以點線面結合的方式形成清晰體量關系,力求為建筑創造極具科技感和律動變化的現代表皮,形成具有韻律動感的立面效果,使建筑不再是傳統印象中冷冰冰的鋼筋混凝土構筑物,而是能夠與周圍環境融于一體,實現建筑與城市之間視覺和空間的相互對話、相互滲透。同時,斜向的構件方式有助于遮陽,如圖5.
圖5 贛江新區2號能源站鳥瞰圖(方案一)
2)方案二。方案二通過大尺度、有力量感的的斜向構架將外立面劃分成若干不規則的形狀,構架之間是灰色幕墻和水平格柵,深灰色的底面上襯托著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白色線條,整個建筑體量劃分利落、線條對比強烈,賦予了建筑物獨特的氣質和識別度,象征著為城市提供強大的能源保障。錯落有序的斜向線條打破了工業建筑的厚重感,建筑形體簡潔、明朗、干脆,線條利落而無過多矯飾,向人們展示現代工業建筑特有的力度感,韻律感和整體感。
4集中控制中心室內效果
作為“互聯網+”智慧能源示范項目,在2號能源站內設有集中控制中心,對整個區域所有管網、設備進行能效管理、能效分析、智能控制及負荷預測,而其他能源站采用無人控制、少人值守模式設置。
集中控制中心室內設計以打造良好的室內空間環境為宗旨,將滿足工作人員生產、生活的要求置于首位,充分考慮使用功能要求,使室內環境合理、舒適、科學,根據工作人員的活動規律,處理好空間尺寸及比例,合理設計室內色調的總體效果,為工作人員提供一個舒適、合理的環境,提高工作效率。
1)方案一。方案一具有明顯的“高技派”風格,采用金屬、玻璃及新型的復合材料,色調以不同明度的灰色、略帶彩色傾向的冷灰系列為主,局部點綴少量彩色。整體色彩感覺常常是光亮的、通透的,以隱喻先進技術。
2)方案二。方案二運用同一色或類似色進行構成,局部采用鮮亮的色彩加以點綴,并且通過細致的、形體上和色彩上的處理來形成豐富的變化。室內協調統一,整體感較強,給人舒適溫馨感。
5適宜的綠色建筑技術
作為給城市提供綠色能源保障的建筑,自身也需要綠化、節能、環保。依據能源站場地建設條件及建筑特點擬采用適宜綠色建筑技術,降低運行過程中的建筑能耗。在本項目的設計中,結合項目的特殊功能需求、項目所在區域的建筑環境、項目的內部空間,因地制宜,適 宜 地 采用了一些綠色建筑技術。
1)外墻玻璃幕墻采用光伏玻璃,給建筑照明提供電源。室外照明燈具選用光伏燈具。
2)設置屋頂綠化增加用地綠地面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豐富城市景觀。
3)建筑遮陽減少太陽輻射進入室內,改善室內熱環境,降低夏季空調負荷。
4)優化室內自然采光和通風,提高室內工作、生活環境質量,降低建筑能耗。
6結語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作為為人、為社會服務的工業建筑會越來越多地融入城市,在集約化的城市環境條件下,工業建筑將呈現綜合化、高科技智能化、低碳環保化、人性化、藝術化的發展趨勢。
將由原來分散布置方式轉變成集生產、研發、辦公、會議、展示、餐飲、宿舍、運動休閑為一體的新型的工業建筑綜合體,創造充滿活力的人性化的空間環境。
在滿足生產工藝的條件下,通過立體布局、集約功能,達到了節約土地的目標。在滿足生產環境空間的同時要滿足城市環境空間的關系,自然地融入城市空間。做到功能布局與建筑造型高度融合,建筑造型與所處環境高度融合,成為城市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作者:張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