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3年以來,汽車產業特別是新能源汽車投資,還在持續升溫。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今年1-2月,汽車制造業投資增長達到23.8%,在所有行業中位列第三,處于近6年來歷史最高位。真金白銀投入的背后,是“政策+技術+市場”在驅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加速發展,2022年滲透率突破25%,超過全球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產銷連續8年全球第一。
作為制造業中產值龐大、產業鏈最長、相關產業最多的一項,汽車產業強大的產業聯動效應,使其成為衡量區域制造業實力的重要指標之一。不少省份都將新能源汽車產業視作未來布局的關鍵一環。
近一段時間,中部省份的動作尤其大。僅上周一周,安徽、湖北、河南就先后出手。3月20日,由安徽省私募基金業協會會員單位——合肥瑞丞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擔任基金管理人的安徽省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基金,通過中國證券投資基金協會基金產品備案,總規模40.4億元。
3月24日,武漢經開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發起設立、總規模達500億的車谷產業發展基金正式揭牌,基金將重點投向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為打造中國車谷萬億級產業創新大走廊啟動新引擎。
同一天,河南省中豫新能源汽車產業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河南省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發展有限公司、海馬汽車聯合投資盒馬智行,投資額達10億元。
設基金、搶項目,中部省份開始在新能源汽車產業投資上下功夫。在整個產業鏈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面臨著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等新趨勢和挑戰的背景下,鄂皖豫三省如何通過產業投資跨過轉型期,挖掘出市場的新動能?
鄂皖豫,誰是中部新能源產業投資重地?
鄂皖豫三個中部大省,在汽車領域都有各自優勢。
傳統燃油車時代,湖北是中國汽車工業版圖上不可忽視的一極,2021年湖北汽車產量209.9萬輛,僅次于廣東、上海和吉林,位列第四。且湖北也是全國汽車產業鏈條最完整、集群最突出的省份之一,集聚25家頭部整車廠、1400多家零部件企業、1578家汽車產業規模以上企業。
河南作為中部人口大省,一直以來都是汽車消費核心市場之一。今年2月的汽車終端零售銷量全國城市排行榜,鄭州以32472輛銷量排名全國第四,僅次于上海、成都和北京。
相比之下,過去安徽在產業鏈、消費市場并沒有突出優勢,但卻通過“搶跑”新能源賽道一舉突圍,成為全國汽車版圖上的“黑馬”。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歷年數據,2019年,安徽汽車產量還排在全國第14位。2020年,其一舉超越山東、遼寧、江蘇等省份躋身全國前8.與此同時,以奇瑞集團、江淮汽車、合肥長安、蔚來汽車等為代表的一批整車生產企業,在安徽形成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成為了國內的造車“新勢力”代表。
目前,在新能源產業投資基金數量和規模上,也是安徽勝了一籌。財聯社創投通—執中數據顯示,安徽省內以“汽車交通”為主投方向的基金共有108支,資金規模達到1263.94億元;湖北省是73支基金,資金規模729.31億元;河南是29支基金,資金規模117.53億元。
安徽、湖北、河南恰似站在三級臺階上,每一級之間有著約500億的差距。但從基金發展的節奏來看,湖北正在在跟上安徽的步伐。財聯社創投通—執中數據顯示,2021年是湖北、安徽布局新能源產業的大年,新成立的基金數量差不多是前兩年之和。湖北成立了11支,安徽成立了23支,資金規模分別為123.80億元、167.13億元。
從項目端觀察,湖北和安徽現在也幾乎處于同一梯隊。財聯社創投通—執中數據穿透顯示,湖北73支產業基金投資項目達到497個,其中擬上市項目65個、已上市項目47家;安徽108支產業基金投資項目553個,其中擬上市項目85個、已上市67個。
相比之下,河南無論是基金數量還是項目數量都落后一截。財聯社創投通—執中數據顯示,近五年,河南相關的產業基金都只保持個位數增長。29支產業基金投資項目共124個,其中擬上市12個、已上市4個,與湖北、安徽暫時差了一個量級。
投資活躍的湖北、安徽也更容易網羅到明星項目,在它們的被投項目中,百億市值以上的企業分別有23家、24家。不過細究下來,二者的投資方向還是有所不同。湖北主要以汽車制造和汽車配件為主,安徽則是既覆蓋了整車制造,還將觸角伸向汽車芯片、高精度地圖、智能出行等新興產業方向。
產業投資“下半場”怎么做?
中部省份在新能源產業上的崛起正在重塑整個產業格局。一位關注新能源領域的投資人就對創投日報記者表示,現在安徽已經是投新能源避不開的一個區域,今年準備往中部多跑跑。
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產業正處在一個轉型升級的關鍵節點上。今年年初,中國新能源汽車迎來兩個標志性事件:一是施行近13年的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政策正式終止;二是開年就掀起了堪稱慘烈的價格戰。行業的普遍觀點是,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入“下半場”。
面對這樣的市場環境,剛站穩腳跟的中部省份如何發力,穿越產業轉型期?
“集群化、智能化”是三省共同的策略方向。日前發布的《安徽省“十四五”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到,要構建合肥、蕪湖新能源汽車重大新興產業基地為全省汽車產業核心發展區,打造“合肥—蕪湖”雙核聯動的一體化創新產業鏈。同時,發揮馬鞍山、安慶、滁州、阜陽、淮南、宣城、六安等地商用車、汽車零部件及氫能發展優勢,培育各具特色的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
根據《規劃》,到2025年,安徽省內企業汽車生產規模超過30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量占比超過40%,目標是成為全球智能新能源汽車創新集聚區,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培育取得突破性進展,全省汽車產業產值超萬億元。
河南省則是明確以鄭州為中心發展整車產業,到2025年,河南新能源汽車年產量突破150萬輛,建成3000億級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在湖北,剛剛揭牌的500億車谷產業發展基金將采取“母基金+重大項目直投+專項基金”等方式,目標是撬動1500億元社會資本,匯集形成總規模2000億元的產業基金集群。
在投資領域上,車谷產業發展基金將圍繞車谷產業規劃布局,投向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智能建造、北斗等重點產業。目前已經通過投資引入路特斯汽車、億咖通科技、嵐圖汽車、星紀魅族、芯擎科技、中創新航武漢基地等多個產業項目落戶。
智能化的重要性被著重提及。在同一天發布的《勇擔建設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使命 奮力打造車谷產業創新大走廊實施方案(2023—2025年)》提到,在“加快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自主技術攻關”、“加快新興產業前瞻技術布局”等5個方面列出20項具體任務,聚焦車路網圖、車規級芯片、車載軟件、車用新能源四個領域,助力汽車產業創新升級,建設國家汽車產業技術創新策源地。(作者:余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