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聚焦江西傳統產業,認真分析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優勢和路徑,深入剖析其數字化轉型現狀,揭示其存在的諸如觀念滯后、資金短缺、技術落后、人才匱乏、路徑不明等問題,充分學習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
一、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優勢和路徑
(一) 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優勢
產業數字化是指以數字科技為引領,通過數據賦能,對產業鏈上下游的全要素進行數字化升級、轉型和再造的過程,主要包括生產方式的智能化、組織管理的扁平化以及商業模式的創新化等多個層面。生產方式的智能化,主要是指通過引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實現生產流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生產成本。組織管理的扁平化,則是通過互聯網技術打破傳統的層級式管理結構,實現信息的快速傳遞和決策的高效執行,使組織更加靈活和高效。商業模式的創新化,則是在數字技術的驅動下,對傳統商業模式進行顛覆性的創新,如開展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等新模式,以滿足市場的新需求和新趨勢。
第一,實現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有利于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通過數字化轉型,企業核心競爭能力從過去傳統的“制造能力”變成了“服務能力+數字化能力+制造能力”,即以客戶為中心提高生產的精準度,能夠更加及時、主動、靈活地對接客戶、把握市場。第二,實現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有利于企業降本增效。2022 年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對供應鏈的影響》白皮書指出,在不考慮金融影響的前提下,數字化轉型將產生積極影響,數字化變革將使制造業企業成本降低17.6%、營收增加22.6%,使物流服務業成本降低34.2%、營收增加33.6%,使零售業成本降低7.8%、營收增加33.3% 。第三,實現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有利于構建現代化產業鏈供應鏈體系。通過搭建數字化協同制造平臺,構建網絡化的生產組織模式,實現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緊密協同和互相備份,增強抵御異常情況和外部風險的韌性。

(二) 產業數字化轉型的路徑
產業數字化轉型的路徑主要包括企業、行業以及園區三個層面。
從企業層面來說,一方面是生產方式上的智能制造。通過“機器換人”和智能化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方式的自動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水平。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和自動化控制等技術,優化更新機器設備和生產流程。另一方面是管理上的數據驅動。建立數據采集、傳輸、存儲、處理和反饋的閉環,利用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促進設計、生產、物流、倉儲等環節的高效協同。
從行業層面來說,第一是產業鏈的協同,即推動產業鏈上下游的全要素數字化升級、轉型和再造,通過數據共享和協同,實現供應鏈的不斷優化。第二是技術上的創新應用,特別是信息通信技術、機械工程自動化、信息管理等傳統信息技術與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結合集成應用。第三是業態模式的創新,即探索設計、制造與銷售的一體化融合,實現產業鏈上中下游的貫通,探索發展共享經濟、平臺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
從園區層面來說,一方面是智慧園區的建設,推進園區數字化建設,建立以園區管理、運營平臺為基礎,以產業服務平臺為核心,以大數據運營平臺為支撐的智慧園區,提升園區管理效率和服務能力。另一方面是產業生態的建構,形成線上線下融合共生的產業生態體系,促進傳統企業與數字科技企業的跨界融合,探索構建以自由流動的數據資源為基礎,以數字科技族群為連接的產業生態。
(三) 國內外數字化轉型的成功案例
從全球來看,世界上各國的工業巨頭紛紛擁抱數字化轉型。德國率先提出了“工業4.0”戰略,核心就是通過推廣智能制造、物聯網等技術手段,促使制造業企業廣泛采用先進的傳感器、控制系統和數據分析技術,實現制造業的智能化升級,從而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美國亞馬遜集團作為全球最大的在線零售商之一,其數字化轉型始于在線書籍銷售,后擴展到幾乎所有商品類別,通過建立強大的電子商務平臺和物流網絡,實現線上銷售模式。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分析用戶行為和偏好,實現高度個性化的購物體驗及精準產品推薦。同時,不斷嘗試新商業模式和技術,如無人零售店Amazon Go,通過計算機視覺等技術實現無需收銀的購物體驗。特斯拉公司作為電動汽車制造巨頭,以其獨特的數字化轉型策略成為汽車行業的領導者,其車輛采用先進的自動駕駛技術和智能化系統,通過軟件升級不斷提升產品性能,還通過直銷模式、在線預訂等方式改變傳統汽車銷售模式。
中國的產業數字化轉型成功案例也有不少。比如以阿里巴巴、京東為代表的電商企業,通過搭建電子商務平臺,不僅改變了傳統零售業的商業模式,還推動了整個供應鏈的數字化和智能化,實現了對消費者需求的精準把握和快速響應,極大地改善了用戶體驗和購物便利性。以順豐速運為代表的快遞行業,通過引入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技術,大大提高了快遞處理的速度和準確性。美的集團作為世界知名家電企業,先后投入170 多億元用于數字化轉型,自主研發了美擎工業互聯網平臺,覆蓋研發、生產、管理、銷售等全流程,通過物聯網技術連接設備,實現設備互聯和數據采集,應用大數據分析優化生產計劃和供應鏈管理,采用人工智能進行質量檢測和故障預測。轉型后,企業的產品交付周期縮短56%,庫存周轉率提高3.6 次/年產能提升30%以上,同時通過數字化平臺拓展了線上銷售渠道,電商銷售占比大幅提升。
這些數字化成功轉型的企業特別是制造業,往往具備幾個共同特征:一是設備智能化升級。通過引入智能設備與傳感器,實時收集設備的運行參數,如溫度、壓力、振動頻率等數據,將設備的運行狀態數字化,這使得企業可以對生產過程進行精準監控;建立設備管理系統(EMS),對設備進行遠程監控、故障預警和預防性維護。二是生產流程數字化優化。通過采用制造執行系統(MES),對整個生產流程進行信息化管理,實時調度生產任務,精確安排每個生產車間、每條生產線的工作任務,確保生產過程有序高效;應用工業大數據與人工智能(AI),收集和分析生產流程中的大量數據,找出質量缺陷與生產環節的關聯,對生產工藝進行優化。三是供應鏈數字化協同。通過搭建供應鏈協同平臺,整合上游供應商和下游經銷商的信息,確保原材料的及時供應和產品的優化配送;采用區塊鏈技術確保零部件供應鏈的真實性和可追溯性,提高產品質量和安全性。四是產品創新與定制化服務。一方面,產品數字化設計(CAD/CAM),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 和計算機輔助制造(CAM) 技術,進行產品的三維建模和虛擬裝配,快速驗證設計方案的可行性,大幅縮短產品開發周期;另一方面,開展精準定制服務,消費者可以在企業的官方網站或線下體驗店,通過虛擬現實(VR) 或增強現實(AR) 技術定制產品的款式、尺寸、顏色等,企業的后臺系統將定制信息轉化為生產任務,實現從個性化設計到定制化生產的高效銜接,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二、江西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現狀分析
(一) 江西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取得的成效
近年來,江西省積極推進產業數字化進程,創新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現代化建設“1269”行動計劃,將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作為產業升級的重要任務和關鍵路徑,真金白銀支持企業數字化轉型,企業轉型步伐不斷加快。截至2024 年12 月,全省制造業兩化融合發展指數達到88.2 ,已有43 萬家企業“上云用云”,超1.5 萬家企業開展入企診斷,1萬多家企業啟動數字化改造,建成國家“數字領航”企業2 家、國家5G 工廠36 家,數字賦能成效逐步顯現。以電子信息和新能源企業為例,全省已有超過3000 家開展了數字化改造工作,2474 家企業已完成了入企診斷,完成率超過80%,其中L3—L4 等級的企業403 家,L5—L8 水平的企業699 家,晶科能源(玉山)、晶科能源(上饒)、生益科技、協訊電子(吉安)、江西百宏光電科技5 家企業達到L9 水平,培育了一批成效明顯、特點突出的數字化轉型企業。
2024 年1—10 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5%、高出全國2.7 個百分點,其中,1—9 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營業收入30,491.9 億元, 同比增長5.3% ;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總額1279.9 億元,同比增長1.0% ,這一系列數據充分證明數字化轉型對傳統產業升級的積極推動作用,反映出轉型后的企業效益明顯提升了。從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內生動力來看,各類型企業技改投資平均占比超過40%,說明企業對技術升級的投入力度大,積極性提升。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平均下降3.4%,證明了數字化轉型對節能減排的積極作用。
以企業為例,江西銅業作為國有大型企業,將數字化轉型視為提升業務競爭力的重要契機,通過優化生產流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完善供應鏈管理體系,實現了業務流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通過引入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實現了生產數據的實時采集和分析,為生產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持。據統計,江西銅業在完成數字化轉型后,生產效率提高20%以上,每年可節約能源成本約2 億元人民幣,充分展示了江西銅業在數字化轉型方面的成功經驗和巨大潛力。這樣成功實現數字化轉型的傳統企業,在江西省還有不少。
(二) 江西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1. 觀念滯后導致“不想轉”。一些企業管理者對數字化轉型的認識不足,認為數字化只是趕潮流,因此缺乏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動力和信心。還有一部分企業滿足于現狀,不愿投入額外的資源和精力進行變革。同時,企業內部的中高層管理者對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一致,導致在決策和實施過程中出現意見分歧,阻礙了轉型工作的推進。這種觀念上的滯后使得企業難以制定科學系統的數字化轉型規劃,也無法有效推動轉型工作的落實。
2. 資金短缺導致“不敢轉”。不少企業家反映,資金短缺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主要瓶頸之一。多數企業在轉型過程中面臨高昂的技術改造成本和設備購置費用。尤其是對那些中小企業而言,其融資渠道相對有限,因此面臨的資金壓力更大。很多企業由于缺乏足夠的資本支持,難以進行全面的數字化改造,導致轉型進程緩慢或停滯。即使有部分企業能夠獲得貸款或補助,但往往因為轉型周期長、見效慢,短期內難以看到回報,資金使用效率并不高,進一步加大了資金壓力。
3. 技術落后導致“不會轉”。許多傳統產業在技術水平上仍然停留在較為初級的階段,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生產設備陳舊,無法與現代智能設備相比;其次,缺乏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投入,很多企業在技術和工藝上依賴引進,自主創新能力薄弱。此外,在中小型企業中信息技術的運用普及率較低,這些企業仍然主要依賴于傳統的手工操作和管理模式,缺乏全面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布局。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位置,難以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變化和競爭壓力。
4. 人才匱乏導致“不懂轉”。傳統產業在向數字化邁進過程中,急需大量既懂產業技術又熟悉數字技術應用的復合型人才,包括數據分析師、智能制造工程師、工業互聯網架構師等,而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普遍面臨著嚴重的專業人才短缺問題。原傳統產業人才隊伍在年齡、知識結構上難以適應數字化要求,年齡偏大的員工對新興數字技術接受能力有限,而年輕且掌握前沿數字技術的人才又因產業吸引力不足而流入較少,造成人才斷檔與結構失衡。即便一些企業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并嘗試通過內部培訓提升員工技能水平,但由于缺乏系統性和長期性的培訓機制,效果并不理想。整體來看,人才匱乏問題嚴重制約了江西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深度和廣度。
5. 路徑不明導致“不善轉”。在推進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許多企業面臨著路徑選擇的困惑。不同行業和企業的規模、特點各異,所需的數字化轉型路徑也應有所不同。很多企業缺乏明確的戰略規劃,盲目跟風或者效仿其他企業的做法,導致轉型效果不理想,一些企業在選擇數字化技術方案時,未能充分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和需求,結果投入大量資金卻收益甚微。此外,部分地區的政府引導和支持政策不夠具體和細化,導致企業在實際操作中無所適從。整體來看,路徑不明晰不僅影響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效率和效果,也增加了轉型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風險。(作者:李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