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鄉村發展和治理需要應對的重要內容。本研究結合當前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在梳理鄉村規劃與“雙碳”的相互關系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雙碳”目標的鄉村社區規劃響應策略,并以青島市前馬連溝村、后馬連溝村為研究對象,以鄉村總體布局、空間結構、產業發展和建設規劃等為統領,探討鄉村領域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重要的建設思路。
一、“雙碳”理念下鄉村社區規劃設計
1.1 理論背景
2020 年中國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承諾力爭完成2030 年“碳達峰”、2060 年“碳中和”的減碳目標,“雙碳”目標成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城市建設的重要目標。近年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鄉村發展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伴隨著鄉村碳排放量的大幅增長。回溯近年鄉村規劃相關研究與實踐,主要關注鄉村產業發展、文化傳承、治理體系、建設空間等領域,其中鄉村建設空間探究維度主要包括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公共空間優化、人居環境整治、建筑營建模式等,相關低碳鄉村研究也廣有討論。目前國內關于鄉村規劃的研究趨于成熟,“雙碳”理念提出時間未久,將“雙碳”理念兼與鄉村規劃發展的研究還尚有不足。
1.2 鄉村社區規劃
“社區”概念由德國學者滕尼斯提出,他在其著作中闡述了“社區”與“社會”截然不同的概念,即社區是一種有別于“社會”的傳統的、富有情誼的社會團體。而鄉村是行政范圍內的所有地理空間,鄉村社區則更強調居住功能和社會組織體系,具有社會- 空間雙重概念。長期以來,我國從構建以親緣關系為基礎的基層鄉村社區到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已改變原有的村集體關系,如今多元化的鄉村社區管理體制賦予村民更大程度上的自主權與獨立性。而鄉村社區的規劃除包含建設空間組織,還應當充分聯系村莊社會組織結構和村民生產生活方式需求。
1.3 鄉村社區規劃助力完成“雙碳”目標的現實意義
鄉村建設在“無規劃模式”的牽引下發展已久,往往造成村莊用地布局分散、居民交通出行不便、服務設施配套缺位的局面,其是推動鄉村綠色低碳空間建設的不利因素。因此從降碳排、提碳匯的角度適度調整鄉村建設模式,綜合考慮村域交通區位、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基礎設施建成情況等,協調統籌城鄉發展關系,提出更適宜村域建設規劃的措施,以鄉村自然生態環境為本底,以打通村民公共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和高水平服務設施供給為依托,構建新型鄉村建設模式。

二、“雙碳”目標下的鄉村社區規劃模式探討
2.1 提高鄉村公共服務供給質量,縮短村民機動化出行距離
鄉村規劃通過相應的行政等級劃分、功能設施配套、交通體系構建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村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因此以村民為核心的城鎮化應著力完善城鄉公共服務供給體系,促進鄉村完整居住社區建設,補齊滿足村民日常生活的公共服務設施、市政配套基礎設施等,保證能就地、就近解決村民的物質、健康和精神需求。提升城鄉區域公共交通有效銜接,并增強公共交通出行吸引力,盡可能縮短村民機動化出行距離、時間。鄉村交通的碳排放主要是指村與村之間的出行所產生的碳排放,有效供給村民的出行需求、生活需求,才能從源頭上解決村民出行的碳排放問題。
2.2 積極推進智慧鄉村發展,優化鄉村產業格局
產業發展作為鄉村社區建設的重要支撐,鄉村的產業類型決定了鄉村的生產碳排放量,引導鄉村現有產業的轉型與升級,打造綠色現代化第一產業、低碳數字化第二產業及智慧多樣化第三產業等產業模式,發展壯大鄉村特色主導產業,整合村莊周邊區域資源,補齊鄉村內部產業打造新型低碳產業鏈。大力發展高質量低碳農業,合理控制化肥、農藥、地膜使用量,探索化肥農藥減量替代模式。注重產業后續長期培育和支持,促進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積極培育鄉村綠色產業,推動原有產業可持續化轉型,著力配套鄉村旅游“衣食住行”全要素體驗服務。
2.3 推進農房綠色轉型,探索鄉村建設低碳發展路徑
國外較為成熟的城市以存量建筑的減排為主,重點通過建筑的節能改造、集中供暖、清潔電力等措施來實現低碳化發展。但是如果忽視鄉村適宜的生產生活方式及村民鄰里空間的形式影響下的減碳途徑,僅考慮農房節能化與綠色建筑占比,那么鄉村建設低碳化發展可能已經被錯位。從可持續發展的立場看,鄉村建設規劃應遵循原有的建成規模,在此基礎上選擇用地緊湊混合的開發模式,從空間規劃上引導建設活動、生產生活有效地集中。鄉村現有建筑低碳改造根據相關的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完成不同類型建筑的節能減碳要求,實現農房改造;對于鄉村新建建筑應根據所在地區的氣候條件、生活習慣等,因地制宜地選擇建筑材料、構造方式,推進農房綠色低碳化。
2.4 以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為統領,持續提升鄉村生態環境質量
既要在降碳、控碳的目標下合理引導鄉村規劃、建筑營造,又要通過調節生態系統的功能循環,增強碳匯潛力。增加碳匯主要包括提升物理固碳和生態固碳,其中森林固碳、草地固碳、農地固碳、退化土地的恢復固碳和濕地固碳是實現生物固碳的主要方法,人居環境整治是提升鄉村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支撐。應以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為統領,保證鄉村生態系統穩定的固碳能力,加強村莊風貌整治和庭院環境整修,提升鄉村綠化、森林與草原質量,優化三生空間,推動增綠增匯,促進鄉村整體風貌與生態環境、傳統文化相得益彰。(作者:金越 劉一光 任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