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農業園區是陜西省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通過一個個園區‘點’的提質增效、率先突破,可以帶動示范縣‘片’的規模聚集、效益提升,從而推動全省‘面’上跨區域、更大范圍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和產業體系的轉型升級,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省農業廳廳長白宜勤說。
創新六種模式 引領全省現代農業發展
“經過努力,我們公司的平菇出菌率已經達到98%以上。我們將食用菌生產廢料經過再加工,制成了大棚蔬菜的營養基質,真正實現了生態循環生產。”6月30日,寶雞市陳倉區國人菌業現代農業園區總經理陳磊說。
占地500畝的國人菌業園區,是一家集珍稀食用菌研發、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園區將菌渣等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食用菌產品精深加工和產業可持續發展高度融為一體,既減少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又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加了收益。去年,公司輻射帶動周邊農戶新增鮮菇產量3417噸,銷售收入2762萬元。
“國人菌業是我省現代農業園區生態循環促進型發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省現代農業園區管理指導中心主任竇紅新介紹,近年來,陜西省各地因地制宜,大膽創新,逐漸形成了以下六種現代農業園區發展模式:
經營主體帶動型發展模式,由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園區建設經營主體,采用“公司+基地+農戶”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等產業化組織形式,將土地集中流轉到園區里,通過與農民之間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實現“大市場”與“小生產”的無縫對接,增強農業生產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服務支持引領型發展模式,由政府成立專門的園區服務管理機構,將土地集中流轉到園區,完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生產技術及市場營銷方面知識培訓,統一打造培育品牌,健全相應市場化服務等,吸納各類經營主體入園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
產業聚集推動型發展模式,將分散的土地適當整合集中,實現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機械化和商品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區域資源利用率和產出率。
科技創新驅動型發展模式,通過園區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和示范,強化技術集成創新,發揮農業高新技術“孵化器”作用,以科技創新提升產業發展整體水平和效益,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像國人菌業這樣的生態循環促進型發展模式,在產業布局上突出農業生態系統整體功能的發揮,強化種養結合和農業資源及廢棄物的綜合開發利用,增強產業之間的內在聯系互動,提高園區整體效益。
休閑體驗拉動型發展模式,以農村田園景觀和自然資源為依托,結合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以農業生產活動為載體,通過賦予其農耕文明體驗、生態旅游觀光等新的內涵與功能,促進價值鏈的延伸,帶動區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
“這六種發展模式,有的側重于企業帶動及政府服務引領作用的發揮,有的側重于農業規模集約效應的聚合放大,有的側重于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集成強化,有的側重于上下游產業之間的融合互動和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有的側重于農業多種功能的拓展,具有鮮明的特征,對于引領我省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具有重要示范作用。”竇紅新說。
促進農民增收 園區讓農業不再弱勢
傳統農業是弱勢產業,各方面制約因素較多,收益普遍低。我省近年來的實踐證明,現代農業園區足以肩負起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歷史重任。
吳知來是安康市漢濱區江北辦李家嘴村村民,家里有4畝多耕地,以前一直種玉米。“我原先也試過種蔬菜,可是我家的地是坡地,產出少、效益低。”后來,他把地全部流轉給了漢濱區陽晨現代農業園區。園區投入資金把坡地平整成梯田和平地,統一建起了標準化設施蔬菜大棚,產品產量和品質都得到了保證。而吳知來經過培訓后也從過去種地的農民變成了園區管理蔬菜大棚的技術員,年收入是過去的3倍多。
“通過土地整理、現代化經營以后,大大提高了耕地效益。據測算,現在我們每畝地的產出達到了7000多元,比原先農民種玉米的時候高多了。目前,我們園區的5000畝設施蔬菜已經通過國家有機食品和富硒食品認證,與超市、飯店建立起了穩定的銷售渠道。”陽晨現代農業園區項目負責人權群學說。
據統計,2015年,全省現代農業園區共實現總產值350億元,帶動農戶180萬戶,促進區域及周邊農民戶均增收7200元。
“陜西省建設的這些現代農業園區在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應用農業先進實用技術和設施設備、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推行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方式等方面的作用十分明顯。”竇紅新介紹,一方面,在園區建設的拉動下,我省農村土地不斷依法有序向各類新型經營主體流轉。目前,全省現代農業園區土地流轉面積累計達到300萬畝,園均經營約2300畝。另一方面,各地園區積極采用先進技術手段從事生產,促進了農業生產先進技術和設施設備在全省的推廣應用。
同時,園區普遍把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強化園區產地環境治理,狠抓各類農業投入品監督管理,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確保了全省園區農產品檢測合格率始終穩定在99%以上。
此外,在園區的帶動下,全省以農機專業合作社、統防統治作業隊為重點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很快,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形成了多種生產經營組織共同協作、相互融合的新型農業經營組織體系,為現代農業發展增添了活力與動力。
打造品牌農業 園區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
“品牌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志,也是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綜合效益,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省農業廳副廳長文引學認為,現代農業園區具有產業規模集中、生產標準化程度高、科技水平領先、產業鏈條完整、組織方式先進等綜合優勢,因而必將成為我省發展品牌農業的有力推手。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在現代農業園區的強力帶動下,近年來我省農產品注冊商標逐年增多,總量達到1.6萬件,占到全省商標有效注冊總數的12.3%,比2010年提高了3.1個百分點。此外,“三品一標”農產品發展也十分迅猛。到2015年底,認證基地面積達到920萬畝,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21.4%。累計認證無公害農產品2238個、綠色食品324個、有機食品231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55個,分別比2010年增長95.8%、350%、208%和139%。
“發展品牌農業的好處非常明顯。”文引學說,品牌建設推動我省特色產業不斷向優勢區集中。洛川蘋果、眉縣獼猴桃、大荔冬棗、太白蔬菜等地理標志農產品都呈現出整區域、板塊式推進態勢。而且在品牌建設過程中,通過推行標準化生產和全程質量管理控制,保證了生產過程的規范和產品質量安全。近幾年我省品牌農產品從未發生過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在此基礎上,我省一批名優品牌農產品遠銷國內外,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比較效益持續增強,農民收入水平大幅增加。
當前,陜西省農業發展已經進入到了由規模化向專業化標準化不斷邁進,由以生產為主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產加銷一體化轉變,主要依靠新型經營主體帶動,更多需要各類資本提供支持的發展階段,需要盡快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資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動農業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轉變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上來。“隨著農業轉型升級的進一步加快,我相信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現代農業園區,在提質增效過程中加速向品牌農業方向發展。”文引學滿懷信心地說。
數字園區
截至2015年底,全省省級現代農業園區336個,帶動建設各級各類園區2350個,園區規劃面積850萬畝,建設面積達到510萬畝。截至2015年底,全省省級園區共有入園企業2430家,其中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65家。園區內農民合作社1971個,家庭農場445個。截至2015年底,全省園區累計引進新品種7800個、新技術3560個,自主培育開發新品種280個、新技術1000個。聘請3500名技術專家入園推廣先進科研成果和開展技術服務,累計培訓農民160萬人次。截至2015年底,全省省級園區總產值達到350億元,其中主導產業產值占園區總產值的75%以上。園區輻射帶動面積730萬畝,帶動農戶數180萬戶,促進區域及周邊農民戶均增收7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