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園區作為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一直被視為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工業園區作為城市眾多產業的空間物質載體,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它的發展經歷了數量上的快速增長至膨脹和質量上的起步到整合升級等不同發展階段。
近年來,全國各地根據自身特點和條件, 積極創辦各類園區, 目前已有478個國家級的經開區、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等,有省級各類開發區1170個, 全國各類工業園區約22000多個。
工業園區建設現狀分析
工業園區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區域的政府,根據經濟發展階段和自身經濟發展要求,通過行政的、市場的多種手段,集聚各種生產要素,并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進行科學整合,使之成為功能布局優化、結構層次合理、產業特色鮮明的工業企業聚集發展區或者稱產業群集。工業園區的形成和發展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都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圖表1:工業園區的作用
自1979年我國首次設立蛇口工業區以來,經歷了30多年的發展歷程,我國工業園區得到了迅猛發展,其中根據工業園區發展規模將其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圖表2:我國工業園區發展歷程
由于工業園區種類繁多,其產業結構、環境污染以及管理模式存在巨大差異,導致針對工業園區類別劃分眾多不一。根據工業園區的主導產業種類劃分為綜合類工業園區、行業類工業園區、脈產業類工業園區。
近些年來,工業園區迅速在全國各地展開布局,各式各樣的創意產業園、高新開發區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國家級開發區(包括國家級高新區、國家級經開區等)數量從2011年的219家增長到2017年的483家。截至2018年2月,國家級高新區共156家,國家級經開區共219家。
據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納入計算的219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3139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1.47%。2017年1-9月,全國219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6753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39339億元,同比上升10%,占全國比重為8.57%。由此可見,工業園區對區域和城市經濟發展的貢獻度較高,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助推器。
總的來說,工業園區已經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 其對于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集聚升級的承載作用不斷凸顯。但隨著工業園區的政策優勢不斷弱化,土地集約利用等方面的要求不斷提高, 為適應新形勢的要求, 傳統工業園區的發展模式必須做出調整和反思。
工業園區發展趨勢
首先,依據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目標要求以及環境保護成為我國重要發展戰略之一,可持續發展模式已經成為我國工業園區優化發展的重要模式。結合上述對工業園區的分類,綜合類園區仍舊是我國今后工業園區的發展的主導模式,也將是我國環境污染預防的重點控制園區類型;隨著我國工業發展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預防控制的需要,特別是一次性資源的日益枯竭,靜脈產業類園區將成為我國今后實現資源高效綜合利用的重點發展類型園區;行業類園區將隨著區域性資源的發展的限制以及區域產業綜合性發展的需求,將逐步結合現有的核心的行業,通過生態工業延伸產業鏈和廢物鏈,逐步引進行業上下游和相關企業,逐步向以主導行業為主的“類綜合類”園區發展。
其次,隨著工業園區經濟實力和創新活力的增強,園區作為城市空間發展中的增長極,可將自身的優勢向城區傳遞,園區與城區在資金、市場、技術、人才、科研成果等方面的聯系日益密切,互動越來越頻繁,于是就承載起了新的城市職能。
第三,產業招商的精細化運作。產業招商的精細化運作關鍵在于兩點:一是精準定位,明確產業客商類型,建立產業項目信息庫,進行定向式招商;二是系統運作,圍繞產業招商構建全方位的服務能力,細化產業項目招商的流程和規范,使整個招商工作更具系統性和有序性。
最后,隨著工業園區經濟的深化發展,園區開發已逐漸從孤立的房產開發走向綜合的產業開發,從片面的硬環境建設走向全方位的產業培育,在打造一流硬環境的同時,開始重視園區文化氛圍、創新機制、公共服務等軟環境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