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國建立生態工業園示范區已有10多年的發展歷程,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已初見成效,但在現實社會中,工業化、城市化發展不可避免帶來了人類環境污染??傮w而言,現存的生態工業園區就是沒有真正理解“生態”為何物,也沒有從內在的了解“生態化”的工業應該是什么。
目前我國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存在著比較明顯的盲點,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看出:
(1)企業之間的生態合作不規范,生態鏈建設不合理,導致的結果就是廢物得不到最優化利用。由于園區內產業類型不夠多樣化,某些產業和生態基礎設施單元缺失,導致產業鏈接不充分,廢物循環利用僅限于企業內部或上下游產業之間。缺乏以廢物利用關鍵是缺乏產業生態鏈接為核心的關鍵性技術,從而造成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嚴重。
(2)工業園區處于單個工業區層面,沒有形成區域性或者全國性的網絡體系,只存在單個企業內部廢物的循環利用,造成企業廢料未能充分利用,造成環境的污染。而共生企業的發展模式在國內尚未形成雛形。
(3)單個企業或者工業園區內的生態建設投入不夠,導致工業園區內生態基礎設施嚴重滯后和企業內部缺乏關鍵的核心技術,使得物質循環不夠成熟,重復利用率較低,造成資源浪費,導致不能充分利用或消化企業廢物,而形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甚至有工業園區根本就沒有合理的設置廢物回收循環體系,使得廢物得不到有效利用,最終造成環境的污染。
生態工業園發展現狀
2000年以來,由于受到環境壓力和國際環保新思潮的影響,全球掀起了建設生態園區的熱潮,中國同樣將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工業園作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經濟和環境“雙贏”的一個重要舉措,在全國范圍內,對生態工業園的建設進行諸多理論探索和實踐嘗試。
圖表1:主要國家生態工業園區發展演變
此后,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成為解決工業園區環境問題,實現轉型和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的主要途徑之一,我國政府多個部門亦從多角度積極推進園區的綠色、低碳和循環發展。2013年以來,中央政府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中,均明確指出與園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相關的內容,凸顯了園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對中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性。
圖表2:政府部門推進工業園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舉措
在政府大力推動下,生態工業園建設明顯加快。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8-2023年中國生態工業園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截至2017年我國批準開展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的園區名單45個,批準為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的園區共有48個。與此同時,我國生態工業園形成了三種發展模式,即企業主導型、產業關聯型及改造重構型。
另外,目前生態工業園區的發展由政府、市場和企業三個方面共同推進,實踐層面可分為企業、產業集群、園區和社會四個層面。不過,生態工業園區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未來還需及時解決,否則將影響生態工業園區的長遠發展。
圖表5:生態工業園發展問題
生態工業園未來趨勢
根據上述發展現狀,中國生態工業園的發展趨勢大致體現在以下十個方面。
第一,循環化趨勢。生態工業園要遵循“資源-產品-利用-回收-生產-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模式,使不同企業之間形成互換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從而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集約利用。
第二,環?;厔?。從物質資源的采購、生產、消費到回收再利用等整個物質循環過程都要求實現清潔化和無害化,以保護環境為園區的起碼職責。
第三,信息化趨勢。為了實現生態工業園的科學管理,必須建立高度發達的信息網絡系統,如對外信息發布系統、內部OA 系統、電子商務應用系統、數據交換系統以及環境管理信息系統等。
第四,效益化趨勢。生態工業園的存在和發展意味著對社會承擔更多的環境責任并付出更多的經濟代價,因此國家政府部門必須從資金、財政、金融、稅收、信貸等方面給予相應扶持,以保證園區企業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者共贏,協同發展。
第五,法制化趨勢。生態工業園的發展需要綜合運用法律手段、經濟手段、政策手段、輿論手段等予以保障其良性運行,如發展生態工業園的政策法規體系、技術標準支撐體系、行政監管體系等,使生態工業園的建設進入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的發展軌道。
第六,人文化趨勢。生態工業園的發展是物質的生態化處理和人們的精神生態化洗禮的過程。只有在精神層面實現生態化改造,園區建設者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意識、生態思維、生態行為、生態道德、生態價值觀等,才能用生態的思想和文化指導園區的經營發展。
第七,品牌化趨勢。強化園區品牌管理意識和生態立園、誠信立園、品牌立園的經營理念,是園區做大做強的重要保證。創建國際品牌、國家品牌、行業品牌是每個生態工業園區的共同目標。
第八,國際化趨勢。生態工業園的發展規模、生態指標等應與國際接軌,符合國際標準和人類發展需要,應得到全社會的認同和參與。
第九,城鄉一體化趨勢。生態工業園的發展必將打破地域的限制,實現區域、城市、鄉村等不同層次的生態工業園的聯動和互動,在資源、交通、勞動力等方面形成優勢互補,推動生態工業園的整體協調、快速同步發展,進而推動城鄉經濟、文化、教育等一體化發展。
第十,多元化趨勢。隨著生態工業園的不斷發展,各種物質、勞動力、技術等得到不斷的利用和整合,必將帶動其他生態產業的發展與融合。如生態工業園與生態農業園、生態林業園、生態漁業園等生態園區的有機結合,實現資源、能源、信息等生產要素的相互利用和集成共享。